齊大志說,“第二步就是把產業變成集體的產業。把基地變成我們村子裡的基地。我們的人不僅要在地裡幹活兒,而且要掌握技術。全面進行銷售。培養一隻我們自己的隊伍。有了新型的農民隊伍。才能建設新農村。而我們這項工作的關鍵就是培養新型農民。前期利用農科院專案的資金,把工作開展起來,把基地建設好。經過兩三年的運轉,培養一批骨幹。以合作社的形式,讓大家都參與起來。最終形成我們自己的基地。建設自己的產業。生產新品種,進行推廣銷售,形成拳頭產品。那才是一條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道路。達到大家共同富裕的目的。”
張青山說,“那就需要從外面把我們的年輕人叫回來。這樣才能夠最快的達到我們的目的。”
齊老栓說,“是啊,無論幹什麼事兒,沒有人不行。要想把這件事兒幹好,缺不了年輕人。年輕人有魄力,有文化,有知識。這樣才能夠培養我們自己的銷售人員,自己的業務骨幹。形成我們自己的產業。這樣才能夠培育出一隻新型的農民隊伍。”
張青山說,“這些事兒應該儘快的和老百姓說清楚。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也要儘快的把出去打工的人請回來。農科院在咱們這裡建基地,都是一些老弱病殘不行啊。必須要有自己的業務骨幹。”
齊大志說,“現在最緊要的工作就是土地流轉。土地是我們農業最重要的生產資料。要在土地上進行基地建設。種植開發新的品種。以這些新的品種為拳頭產品去闖市場。要想讓大家認識瞭解這個產業,我們要組織一些村民,去農科院參觀。看看人家的基地是怎麼建設的?回來以後我們一次性到位。不搞重複投資。高起點,高質量的建設好我們的基地。”
張青山豎起了大拇指說,“好啊。而輕歸虛,眼見為實。老百姓走出去看到了農科院的基地。學了新的知識。也就有了新的希望。有利於大家統一思想。儘快的完成土地流轉的工作。也就可以在土地上建立基地了。”
張青山心理實際上還有一個疑問,話說到這份兒上,就直接問,“農科院跑到咱們深山區來建設這個中試基地。我們這裡有什麼優勢呢?平原地區那麼大。幹嘛非要找我們這個貧困村呢?我們村子海拔高度950m。會不會對基地建設有影響呢?”
齊大志說,“這是大家普遍的顧慮。”
齊老栓說,“怎麼樣才能夠打消大家這個顧慮呢?”
齊大志說,“我們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
張青山說,“聽我們家小靜說,他們有一批年輕的碩士,博士,要過來開展工作。是不是就是請進來呀?”
齊大志說,“我們認真的研究了農科院提出的建設方案。我們這裡有很大的優勢。”
齊老栓說,“一個窮山村。有什麼優勢呢?”
齊大志說,“經過專家們認真的研究,我們松林陀起碼具備三大優勢。
第一因為我們的海拔高。夏季冷涼是我們的第一大優勢。但是由於無雙其短,要想完成生長季,就必須進行一部分保護地栽培。主要是採取機械化,規模化育苗。無論是小菊,還是草莓,還有球根花卉。利用保護地進行育苗,然後再進行大田生產。這樣就有效的延長了生長劑。一方面豐富了我們可以栽植的作物品種,另一方面也豐富了我們產品的多樣化。
第二我們這裡長期種植普通的農作物。在工作過程中,農家肥使用的很多。土層厚,土壤肥力高。單位能堪比的產量,和質量都是比較高的。使我們的農業變成高效農業。同樣的勞動力成本,種苗成本管理成本,產量增加了,質量提高了。市場的競爭力就更好了。
第三由於我們這裡是冷涼氣候,我們採取種苗復壯的辦法,對於塊根類,球根類園藝品種,採取商品化育苗,然後回收,再經過大田復壯。這類產品你比如說草莓,百合一類的。草莓種苗的生產,經過夏季的復壯,提供給平原地區保護地栽培。這一類的種苗兒需要量很大。
公園綠地裡,球根塊根花卉用量很大。但是由於他們原產於地中海型氣候,春季開花完成以後,種球都需要大田復壯。我們這種氣候正是適合了這樣的要求。這一類的產品市場需求量也很廣闊。農科院有成型的技術。就形成了我們這裡高海拔地區的生產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