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救是一種持守中的盼望,在乎那位信實的主所發的應許,信而受洗,必然得救。就如我們經常說的,主的支票和現金一樣管用,因為他從來不開空頭支票。我們平時說的,我已經得救了,是因為我們信他了……所以,什麼才是真正的【信】就顯得特別重要,因為他直接關乎到我們是否最終得救……因此,對什麼是因信稱義、什麼是算為義、什麼又是成為義的探討要比探討什麼預定論、三位一體、耶穌的神人二性等重要得多,因為任何對這些概念微妙地曲解,都將直接影響我們是否得救,因為它決定了我們行動的動機和方向……所以,這些真理才是聖經的核心,是關乎我們生命的所在,也是值得我們一而再、再而三的反覆揣摩、思考與探討的……
從上面的經文中我們可以看出,喝靈奶的人並不是象有些弟兄所說的,已經得救了,只是生命還很弱小,其實這樣的人是沒有得救的,而只是一個邁向得救的人,就如我們每天讀上帝的話,汲取裡面的營養,目的就是讓基督充滿我們,以至基督成形在我們裡面,使我們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所以,在主的話語上追求,渴慕活得更像神,只是一個重生的過程,及至我們完全的相信了主,老我便不復存在了,我們也便被主的靈充滿了,這才是真正重生了、得救了……
有人舉個例子說,我們本是流浪兒,被國王收養為兒子,雖然我們還有流浪兒身上的各種毛病,但我們的身份變了,我們是國王的兒子了,所以,雖然有這些毛病,我們的身份仍然是國王的兒子,不管最終是否變得象兒子,我們也必將承受他的產業……單就這個故事說,這樣解釋是含情合理的,但卻並不完全符合聖經的相關教訓。誠然,聖經上也有【主所愛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納的兒子】,但聖經也說【人屢次受責罰,仍然硬著頸項,他必頃刻敗壞,無法可治】。所以,那些【藐視父親的管教的愚妄人】就必敗壞,因為【棄絕管教的,就是輕看自己的生命】;所以,兒子的名分,使我們得以領受父親的管教,但如果我們棄絕這管教,父親也會任憑我們,我們便會在一種恣意的放縱中失去這兒子的地位,去隨從另一個“父親”……就象耶穌所說:你們是出於你們的父魔鬼,你們父的私慾,你們偏要行。他從起初是殺人的,不守真理,因他心裡沒有真理;他說謊是出於自己,因他本來是說謊的,也是說謊之人的父。
【羅8:15】 你們所受的不是奴僕的心,仍舊害怕;所受的乃是兒子的心,因此我們呼叫:“阿爸,父!”
【加 4:6】 你們既為兒子,神就差他兒子的靈進入你們(注:原文作“我們”)的心,呼叫:“阿爸,父!”
【羅8:23】 不但如此,就是我們這有聖靈初結果子的,也是自己心裡嘆息,等候得著兒子的名分,乃是我們的身體得贖。
【加4:5】 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贖出來,叫我們得著兒子的名分。
【弗1:5】 又因愛我們,就按著自己意旨所喜悅的,預定我們藉著耶穌基督得兒子的名分,
有神的兒子,就有生命,沒有神的兒子,就沒有生命,當神的兒子的靈進入我們裡面呼叫阿爸父,是我們順他而作,當我們持續隨從聖靈而不隨從肉體,我們就得著了兒子的名分。其實兒子本是基督,只是我們持續隱藏在基督裡,我們才會得著兒子的名分。所以,我們什麼時候不信靠基督,我們就失去了這名分,所以,名分的獲得是在基督裡的結果,而不是我既然獲得了兒子的名分,就有了得基業的保障,即便遠離基督,兒子的名分也不會失去,這樣思想的人實在是不明白因信稱義道理的緣故……
【“稱義”與“成義”】
【羅 4:38】 經上說什麼呢?說:“【亞伯拉罕信神,這就算為他的義】。”做工的得工價,不算恩典,乃是該得的;惟有不做工的,只信稱罪人為義的神,他的信就算為義。正如大衛稱那【在行為以外蒙神算為義的人是有福的】。他說:“得赦免其過、遮蓋其罪的,這人是有福的!主不算為有罪的,這人是有福的!”
【詩24:5】 他必蒙耶和華賜福,又蒙救他的神使他【成義】。
【羅6:1518】 這卻怎麼樣呢?我們在恩典之下,不在律法之下,就可以犯罪嗎?斷乎不可!【豈不曉得】你們獻上自己作奴僕,順從誰,就作誰的奴僕嗎?或作罪的奴僕,以至於死;或作順命的奴僕,以至【成義】。感謝神!因為你們從前雖然作罪的奴僕,現今卻從心裡順服了所傳給你們道理的模範。你們既從罪裡得了釋放,就作了義的奴僕。
【稱義】和【成義】有什麼區別呢,有弟兄說,稱義,只是地位上的改變,是得救的標誌,但還沒有得勝,還需要一段成聖的過程,但已經是得救了。而成義,就是在主裡完成了質的蛻變,成為了聖潔,是得勝的、成聖的基督徒,這隻關乎賞賜,卻不關乎得救……
其實,【稱義】是針對那些想靠自己的行為、靠立功之法的人說的,意思是,你的被稱義是神的恩典,是因著信算你為義的,不是你自己作工賺來的。而【成義】則是說,被【稱義】是被主赦免了、悅納了,但被稱義並不是說你們可以隨意犯罪了,而是要凡事信靠主,作主順命的奴僕,以至【成義】,可以說【成義】是【稱義】的實質與內涵,是【稱義】的一個註腳……
【稱義】與【成義】的關係有點像【羅馬書】與【雅各書】的關係:
針對想靠自己的行為獲得救恩的猶太人,保羅說,不是靠行為,不是靠立功之法,我們是因信稱義。
針對初期信徒中出現的廉價主義的福音,雅各說,信心沒有行為是死的,信心與行為並行才得成全。
明白了【稱義】與【成義】的關係,我們就會明白得救與成聖、得救與得勝在根本上是一回事,並不存在不成聖的得救,也不存在得救而不得勝,凡得救的都是成聖的、得勝的,主必按他分賜給我們的才能賞賜我們……
【啟11:18】 外邦發怒,你的忿怒也臨到了,審判死人的時候也到了;【你的僕人眾先知和眾聖徒,凡敬畏你名的人,連大帶小得賞賜的時候也到了】;你敗壞那些敗壞世界之人的時候也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