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濤的發家史有很大的運氣成分。
他早些年在粵州皮鞋廠做小工,後來攢下點錢,開始往京州倒賣。
中間聽京州的一些朋友說,當明星很賺錢,但比明星更賺錢的是背後的經紀公司。
十塊錢,能抽走至少八塊。
這便引起了楊濤做經紀公司的念頭,他靠著積攢下來的家底,全都投到了這些人身上。
那些出名已久的明星他籤不起,就只能從素人開始培養,藉著早些年那些虛榮心爆棚的女孩子,都有當明星的夢想,楊濤只是在合同上動了動手腳,就用很低的價格,讓對方簽了賣身契。
這些年的財富積累非常快,比起第三世界的血汗工廠還要狠。
做經紀公司其實就是看運氣,一百個人裡,有一個能拋頭露面成為大腕兒,那就全部回本。
楊濤的格局不大,合同上的條約一條比一條苛刻。
但凡進入了他的經紀公司,那就相當於把自己給賣了。
但是培養一個明星,需要耗費太大的力氣和精力,還要時間去沉澱。
培養一個能賺錢的明星,更是難上加難,尤其還要時刻注意娛樂圈的動向,搞不好就會鬧出什麼緋聞。
一個桃色新聞,就能夠毀掉他花費三五年的心血。
別看這個經紀公司旗下有七名二線明星,一將功成萬骨枯,這期間不知道有多少長得漂亮,有氣質的女孩子成為她們的墊腳石。
楊濤原本想削減成本,於是就用非常廉價的合同,簽下了很多素人。
隨著短影片平臺的興起,這些素人逐漸被培養成網紅。
慢慢地,楊濤發現,網紅的賺錢速度,一點也不比二三線的明星差,甚至頭部網紅,一年隨便帶幾場貨,比天王級的明星的片酬還要高!
從五年前開始,楊濤便把發展的重心從明星轉移到網紅身上。
如果用商業名詞來解釋,那就是將重資產,減持成了輕資產,只要砸點流量,多少能蕩起點水花,如果能蹭上熱度,那基本上幾十萬粉絲是沒跑兒的。
這種運營模式比起培養一個明星要划算的多,在一位明星身上砸的錢,可以簽約一萬,甚至十萬個素人,就算是萬里挑一,也該出一個賺錢的網紅了。
但這樣操作,就必然導致了旗下正經娛樂圈出身的明星,得不到應有的資源,名氣逐漸減弱,儘管知名度擺在那裡,但早就已經淡出了大眾的視線。
這個公司看起來很值錢,但實際上這些二線明星因為遲遲不得到公司的資源,片約,商單,早就已經積怨頗深。
圈子裡的其他經紀公司已經對她們開出了很多邀約,只要簽約他們,就願意承擔她們的違約金,而且後續會得到很多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