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造謠者總是最後一個聽到謠言。
等康熙知道‘弘暉懈怠,不肯用心功課。惹皇上龍顏震怒,破口大罵,弘暉痛哭離宮’的訊息時,流言已經甚囂塵上。
甚至連在太后都難得召見,並軟語提醒了幾句:“孩子嘛,哪有愛學習的?弘暉還小,頑皮些也是有的,皇帝略加引導也就是了。”
“也莫太過嚴苛。”
“到底老四和十三在外辦差,弘暉又是往無逸齋上課,又要操心家裡,本就挺辛苦的。”
把康熙都給說急了好嗎?
他連忙解釋:“皇額娘可千萬別聽那些市井傳言,弘暉那孩子素來刻苦。功課在一應皇孫中也是出類拔萃的。甚至那幾個跟他年紀差不多的小阿哥,都比不過他這大侄子呢。兒子就從來沒有因為功課是而罰過他,甚至他出宮的時候懷裡還抱著朕賜的湖筆呢!”
說這個話的時候,他還一直悄悄瞄著乖孫女的臉色。
就怕解釋不清,再被小傢伙給誤會了去。
然後因為這個事而遷怒於他,又把他排除在新世界大門之外。
咳咳。
已經有過一次類似經驗的康熙,表示真受不了那個。
竟然還是誤會嗎?
太后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她身邊的烏那希皺了皺小眉頭:“那既然是這樣的話,哥哥他哭什麼?”
[那麼大個人了,總不至於因為被賞了匣子湖筆就激動的哭出來吧?]
小傢伙執著地刨根問底,似乎不弄個清楚明白就絕不罷休的樣子。
康熙頭都大了。
早知道還有這麼一出,他之前就不會那麼閒!
一定是成功忽悠住了乖乖好孫女,同時也解決了鋼材品質不夠的問題,才讓他太飄了,以至於玩心大起。
一定是。
但實話實說不但可能出現在福襄雜錄上,因為幼稚被後世笑話成百上千年。也可能會惹得小傢伙大怒,又把他關在新世界大門外一段時間。
所以,這實話到底是不能實說的。
康熙想了想,決定把鍋甩給千里之外的四兒子:“大抵是感動吧!這不是老四離京在外嗎?咱們爺孫兩個閒聊難擴音及,憶及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