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戰為先,只要不耽擱大戰。很多事情都可以先放一放。而今軍中更是形成了,降臣派,南路軍,西路軍,東路軍與海軍這樣的派系。
何夕大概要將所有派系打亂。
吳高自然也不可能回到長崎。大明朝廷對東洋四國的態度,也會有一些改變。就好像朝廷與燕國之間,需要重新找到大家都滿意的平衡點一樣。
吳高想來想去,也找到他未來在朝廷立足的根基所在,那就是他與東洋四王的良好關係。
今後,藩王將是大明生態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洪武年間,這個還不明顯。因為,藩王們與皇帝是父子關係。藩王們是能與皇帝直接溝通的。在朱元璋駕崩之後,這種新生態就應該出現。
只是,局面還是不一樣的。
南北之戰的爆發,讓大部分藩王處於觀望狀態。而今大明定於一。是時候建立起新的藩屬關係了。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大明與各地藩王一定會共處的。而大明與藩王之間一些問題,也是需要溝通協調的。
朝廷與藩王之間,直接對話的可能性不可能。
原因很簡單,朝廷與藩王之間直接談,很容易談崩。一旦談崩,雙方就沒有迴旋餘地了。所以,這時候
政治掮客就有出現的餘地了。
其實,在春秋戰國時期,國與國之間的外交有家族化的趨勢。也就是某人負責對某國的外交,他的子孫一直在這職位上。就是因為,有些人脈什麼的,只能個人傳承。公與私之間,並沒有一條清晰的界限。很多事情,別人去,是做不成的。但是這一家子的人去做,卻能做成的。
在大一統王朝之後,中央朝廷對外,根本沒有什麼像樣的外交,因為周圍很難有同體量的國家,讓中國平等相待。
而今藩王出現,藩王與中樞之間的交易,也很難說是外交。
但是依舊有一些外交特點了。
吳高之所以能在這裡任職,不就是他與湘王的特殊關係,能夠安撫湘王。吳高手中兵馬不多,大多還是附從軍,一旦東洋四王發難,高麗很有可能就不是北京所有了。
而且,南北征戰時期,南京方面,並不是沒有派人策反東洋四王。
都讓吳高給化解了。
一方面是,東洋四王對戰場形勢,是有自己的判斷的。另外一方面,就是吳高用個人信用的擔保。
也就是,東洋四王相信的不是北京朝廷,而是湘王大舅哥,江陰侯吳家的擔保。
同樣的這樣的情況,也給吳高一些契機。
讓他在中樞,可以代替東洋四王,與朝廷談條件。而且在領會朝廷意圖之後,也可以代表朝廷與東洋四王談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