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丁顯自己還不知道。
很快,丁顯使臣送到朱雄英哪裡的書信,也被朱雄英批了一行字,轉首輔,看這辦。
何夕拿來一看,卻見丁顯在上面對朱雄英的進行了一系列有深度的剖析。
說的不是別的。就是朱雄英的處境。
丁顯先是大言恐嚇,說何夕必然篡位。新法之中本來就沒有皇帝存身之處。併為朱雄英出謀劃策。就是讓朱雄英受降南京群臣。
他代表南京群臣會忠心於朱雄英。
與何夕堅決的做鬥爭。
云云。
朱雄英在這一封書信之中批了一行小字,是否當初也是如此對朱允炆說的。
讓人啼笑皆非。
朱雄英對丁顯也是深惡痛絕的。
作為皇帝,最喜歡的自然是忠臣了。那麼這個忠臣並不是自己的忠臣。同樣的問題,丁顯在南京的所做所為,朱雄英也都知道。
他固然高興,朱允炆居然用這樣的人。但是,他絕對不希望自己的大臣們之中有丁顯這樣的人。
至於丁顯所言的東西,朱雄英不是不相信。
而是他比丁顯更清楚他與何夕之間的微妙關係。但是和則兩利。分則兩弊。說得就是他們兩人。
聯合在一起,大家都好。
如果鬧翻了,不管對何夕還是朱雄英都不是一件好事情。
正因為如此,朱雄英與何夕的鬥爭,其實是很剋制的。
丁顯有幾分聰明反被聰明誤了。
如果丁顯不說這些人,說不定,朱雄英還要考慮一下,但是他說了這些,那就是一點也不需要考慮了。原因很簡單。
比起,朱雄英與何夕之間的關係穩定與互信,區區丁顯算不了什麼。
這一封書信,雖然是丁顯想了很多辦法,才透過相對機密的途徑到了朱雄英手中。但是想讓何夕不知道,卻有一些想多了。
或許,何夕現在不知道,但是將來終究有一天會知道的。
到時候雙方本來就薄弱的信任感,就會增加新的裂縫。與其那個樣子,不如果現在就開誠佈公。讓何夕去安排。
丁顯這一路走來,似乎每一步都選擇了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選項,無視任何的規則。不被任何道德,法律,或者其他的東西所束縛。但是一步步的將自己的路給走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