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這些人也議論紛紛,有些人看向李景隆。
李景隆一攤手,說道:「你們看我做什麼?又不是我做的。將來讓何夕回答你們吧。」
在言語之間,這些人已經有些一些向著北京了。
無他,對強勢皇權的反彈,其實在朱元璋死後一直存在的。幾乎滿朝上下,包括了何夕,都不希望天下間有另外一個朱元璋的出現。但是同時,朱允炆與朱雄英都是本能的效仿朱元璋來治理國家的。
這種矛盾不過是被隱藏在南北戰場下面的暗流而已。
只是,每一個人從理論上否定皇帝可以為所欲為權力。畢竟皇帝的意思就是天意。
皇帝的命令就是天命。
但是而今,何夕的理論給了大臣們很多彈藥,讓大臣們能用民意直接進攻皇帝。這些勳貴們大都經歷過朱元璋時代,他們對這個理論先天有好感。
同時,民意這個東西,他們不假思索的代為他們自己的意思。畢竟南京的報紙已經很成熟了。如何操縱南京報紙,也已經很才成熟了。
民意這個東西,是可以偽造引導的。
那麼他們的意思就不能是民意嗎?不過是費些手腳而已。
何夕這個理論給了他們太多的操縱空間了。
這一點上,讓他們有了不小的好感。
估計,何夕自然都不知道,他這一篇文章在南京,還有不小的統戰價值。
何夕這一篇文章最大的統戰價值,並不在勳貴這裡。畢竟,掄起對民意的操縱,他們這些人才學到什麼地方了。真正的民意從來是在士大夫手中。
用民意代替天意,對士大夫們的震動是非常大的。
這簡直就是給了大儒們詮釋最高權力的機會,這個權力還在皇帝之上,因為皇帝是承民意而治。如果將自己的思想確定為民意,那麼即便是皇帝也必須遵從。
這豈不是讓,無數儒臣感到頭皮發麻嗎?
這簡直是一個前無古人的的機會。一時
間,何夕在南京大儒圈子的評價,有錯亂的趨勢。
一方面很多人抨擊何夕,離經叛道,根本不是儒學正宗。另外一方面,有人私下感嘆,何夕真大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