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即便北京勝過一戰,但是整個大明,特別是南京這裡,都覺得南京是正統,之前不過是疏忽而已。
將來定然不會在發生了。
歷史上,燕王打了好幾年,也沒有改變這個想法,而今也是一樣的。
徐增壽雖然想與北京搞好關係,但是總不能太出格了。而李景隆,郭英,等這些人算是對北京關係最好的人了。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與何夕本質上是一類人。
都是外戚,雖然立功,但是實際上在朱元璋時代得到重要的外戚。
雖然韓國公李祺也是外戚,但是李祺的班底乃是李善長留下來的。而李景隆等人就不一樣了。他們更多依靠皇帝的信任。朱允炆上位之後,一朝天子一朝臣,這些外戚自然疏遠了一些。
他們不高興之餘,對南北之爭多了幾分幸災樂禍。讓他們去投北京,是不可能的。身家性命都在南京,但是不妨礙他們對於南京的失敗,嘲笑幾句,凡是朱雄英即便打進南京城,對於他們來說,也不過換一個皇帝,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這些人看了文章。很多人還在研究文章背後
的含義,李景隆已經看明白了。
畢竟李景隆的父親是有名的儒將,而李景隆在儒學上也是有造詣的,並不是睜眼瞎。
李景隆嘆息一聲,說道:「如果太祖也是這樣想就好了。」
「怎麼想?」郭英看不明白。問道。
李景隆就給他們解釋了民意與天意的區別,這些道統與法統的不一致的地方。
郭英頓時皺眉,讓他去理解火器新戰法,他還是能理解的,畢竟到底是打過仗。有些東西是相通的。但是理解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就不行了。
他說道:「你說明白一些,北京準備怎麼做?」
李景隆沉思一會兒,說道:「大概是今後朝廷有什麼大事,先要徵詢一些民意,然後在做決定。如果大家都不同意,皇帝也不會能做。」
「你說的對。」郭英嘆息一聲,說道:「太祖能這樣想就好了。」
所有人對洪武年間,感受特別矛盾,一方面對洪武年間感到懷念,畢竟洪武年間,雖然有種種問題,但是真要說起來,洪武年間,特別是洪武二十年之前,那簡直是大明版的火紅的歲月。大家一起奮鬥,將大明搞得蒸蒸日上,彼此之間,也沒有那麼多事情。
另外一方面,所有人都朱元璋有本能的畏懼。不管是怎麼樣的功成名就,在朱元璋面前,與區區一小卒沒有什麼區別,只要朱元璋想,說殺也就殺了。
這讓這些人很不好受。
「但是,家裡有千口,主事一人。」徐增壽說道:「國家這麼多事情,有什麼統一的民意不民意的。到時候朝廷該怎麼決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