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夕也不能保證自己一直在位,所以需要制度保證。
而今軍方對先進武器的渴望,已經激發出來了。自然要想辦法維繫。當然了,在戰爭時期,這個部分有一些務虛。畢竟而今戰事緊急,所有的資源都投入戰場之中了。
不過,將來這個部門就不好說了。
總之,因為前線大勝,何夕在推行改革上面,根本沒有什麼阻力,即便有很多人反對。他們也都是敢怒而不敢言。或許,只有等何夕什麼時候有一次大敗,或者何夕與朱雄英之間,徹底鬧掰之後,才敢出來反對何夕。
這些人對於現在的何夕來說,可以忽略不計。
就在南京方面為人事紛爭浪費時間的時候。
何夕用這一段時間,他將北京的軍事改革推行開來,雖然說,從中樞到十二軍,甚至衛所民壯海軍附庸軍等武裝力量。想要推行改革,也是需要一段
時間的。
大概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才能徹底完全改革。
既然這樣,北京內部整合要走在了南京之前,甚至一隻腳已經邁入新時代了。
不過,這也給北京朝廷帶來極大的問題。
那就是財政問題。
本來就不容樂觀的財政問題,更加嚴重,以至於迫在眉睫了。
不過,在處理這個大問題之前,何夕迎來了各地帶來的幾個好訊息。
好訊息之一。
自然是靖江大捷。
方乘風拿下靖江,在臺灣站穩腳跟了。也將日本到南洋的航道打通了。讓北京的貨物,可以源源不斷的進入南洋這個最大的市場。這對何夕來說,是幫了何夕大忙了。
不僅僅是在軍事上,更是在經濟上。
何夕不準備讓方乘風騷擾東南。
原因很簡單,北京不是倭寇。
北京要的是天下,而不是江南之財貨。
如果僅僅要江南財貨,那麼自然可以為所欲為了。但是北京要的是天下,雖然說江南士大夫集團,是何夕最大的政治對手。但問題是,江南不僅僅有江南士大夫集團。
就好像河北地區,其實也有很多人原本是支援南京的。將南京當成正統。傅友德在河北嘎嘎亂殺,河北民心從上到下,立即投奔北京去了。
江南也是一樣。
江南是天下最繁華的地方,即便是遼東北京在何夕的經營之下,大有長進,但是說真的,還是比不上江南的底蘊,這種底蘊更多是人。
即便何夕開了好些學校,培養了很多人才。但是依然比不上江南書香之地,這些讀書人不都是士大夫,蘇樣之所以名傳天下,其實就有很多落魄的讀書人,參與到生產之中。他們的文化底蘊,加上高超的技藝,從而造就了很多藝術精品。為後世收藏家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