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算上這些軍隊,徵南大將軍行轅下轄的軍隊,超過了四十五萬。再加上,必要的時候,徵南大將軍可以透過府縣體系,徵調民夫。
百萬大軍自然是沒有的。足夠抵禦南軍的進攻。
當然了。北京方面做出如此大的調整。自然做很多事情。而且這種調整,一時半會也結束不了。
而且南京方面也在做各種調整,以至於而今戰線上相對平靜,一時半會兒不會出什麼問題。
甚至南軍豫北空虛地區,也沒有迎來北軍的進攻。給了盛庸足夠的調整與協調時間。
六十萬禁軍,十幾萬河北民兵,十幾萬衛所軍,如果再加上海軍,與瞿良才的日本附庸軍,日本藩王各軍。北京方面總兵力要超過了一百二十萬之眾。
管理這麼龐大的軍隊,供應足夠的武器與後勤物資,制定軍事戰略,並且確保這一支龐大的軍隊為朝廷所用,而不是各級將領所有。這樣龐大任務,自然需要一個強力的機關部門。
在這一戰之前,樞密院其實是一個空架子。而今現在樞密院決計不能是一個空架子了。
之前的樞密院,不過是朱雄英與何夕兩人合股公司。畢竟軍事上的事情,兩人商議之後。就能定下來的。樞密院僅僅是一個過場。
但是而今這種決策已經不能滿足軍事行動了。
何夕與朱雄英也建立基本的互信,即便在人事上有分歧,但是在體制上卻要上下理順。
於是,何夕與朱雄英,在原本樞密院的基礎上,建立了樞密院四司十二房的體制。
四司,自然是軍令司,參謀司,後勤司,武選司。
軍令司,是負責軍令的下達。樞密院任何命令,都必須從軍令部下達,特別是軍事命令。可以說是樞密院最重要的部門,卡住了要害。是用來制衡樞密使的。
畢竟,軍事上再謹慎一不過分。
總體上來說,軍令司的事情不多,無非是將所有軍令存檔,稽核樞密院的命令,不符合要求的可以請求召***議重新討論。當然了,一般來說,下達比較重大的命令,軍令司必須到場參加會議的。
參謀司,任務是對接下面各軍的參謀。參謀體系相對獨立。也是制衡在各軍主官的手段之一。下面的參謀與參謀司,有直接聯絡的通道。
畢竟,而今軍事體系,一旦下面將領有異動,他們是決計不可能瞞得過自己的參謀官的。
而且還富有制定重大軍事計劃的任務。
後勤司,就不用說了。負責後勤事務。
至於武選司,其實就是樞密院的吏部。負責人事問題。各級將領的任命,都是由武選司商議。甚至有一些結餘文武之間的人事任命,吏部那邊也必須與樞密院商議。對接的就是武選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