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敗了才好
「等傅友德大敗而歸的時候,才是好時機。」
李祺陷入沉思之中。
單純從私利來出發,李祺這樣做是最合適的。
有時候,一件事情正確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一件事情,能不能給自己帶來什麼好處。即便正確的事情,如果給自己帶來損失。那就是不正確。
小孩子才講對錯。大人只講利弊。
只是李祺內心之中也有一個擔心,他說道:「諸位叔叔,北京那位如果真得勢了,可不是我們之福。前線全靠傅友德撐著。如果傅友德敗了。對我們也很難說是一件好事。」..
「少爺,你見的事情還是太少了。」這個老者說道:「北京不過彈丸之地,朝廷有天下之人力物力。如果朱雄英一登基,就盡起兵馬,直撲南京。或許還可以一線生機。而他卻眷戀根本之地,其他對抗天兵。那就大錯特錯了。」
「勝負之數,早就已經定下了。傅友德即便敗上幾場。也不有什麼大問題的。朝廷敗得起,而北京恐怕勝不起。」
不得不說,李善長給李祺留下的班底,是有能力的。
如果刨除何夕帶來的技術進步這個變數,這個判斷完全正確。
歷史上,靖難打到第三年,燕王就打不下去了。與南軍,在大同,遼東,真定,滄州,山東大戰。很多地方都是旋奪旋棄。而南軍是擊敗一支,又有一支。
燕王才下定決心,孤注一擲。投鞭南下。一路上也吃過敗仗,敗到眾將士都猶豫了。燕王依舊一往直前。這才真正得已渡江拿下南京。而燕王的控制區域在渡江之前,也不過是從北京到南京一條直線而已。
細細算起來,根本沒有多少。
這就是沒有工業革命之前的國力對比。
面對擁有絕對優勢的朝廷,藩王叛亂最佳策略,就是直入京師。拿下皇帝。
只是,世界多了一個何夕。
國力對比,就立即變得不一樣了。
雖然人力依然是衡量國力的重要因素,但並不是最重要的了。
這些人都生活在上一個版本之中。縱然有些人將未來已經解讀給他們聽了。但是礙於他們自己的知識結構,他們終究無法理解,他們真正要面對的是什麼東西。
或許只有真正經歷,才能知道。
此刻的李祺沒有想那麼多,他被說服了。他沉吟片刻說道:「那這一件事情該怎麼辦?我出面反對嗎?」
「不。我們不能出面反對,這不利於將來收攏人心。不過我們不反對。不代表別人不反對。」這個老者微微捻鬚,說道:「將這些內容讓方相知道就行了。我就不相信了。方孝孺等人能容忍得了。將來大明軍隊的中堅力量都是何夕的徒子徒孫。那可太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