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說道:「也好,就拜託先生了。」
練子寧說道:「請殿下放心。臣定然不辱使命。只是殿下的想法是?」
燕王說道:「我只有三條底線,與關內的貿易不能斷。我要借長春三十年,還有我要一整套從生產鋼鐵到火銃的所以廠礦裝置,還有人員指導。」
練子寧聽了燕王這麼一說,眼神之中似乎有什麼異樣,說道:「是。」
關內貿易不能斷,沒有關內貿易,燕王這麼產出很多東西都沒有了市場,經濟會出問題的。如果之前沒有嚐到好處也就罷了。而今已經嚐到好處了。自然不會輕易放棄。
借長春三十年。
之所以是借,燕王很清楚,長春不可能長期在手的。因為距離遼東太近了。特別是當燕王在西北方向有了戰略突破之後,距離燕王核心地區就太遠了一些。
但是燕王需要長春作為戰略緩衝,與糧食產地,雖然說長春產的糧食很少,但是對於燕王這邊,也是小補。
最
後一點,卻讓練子寧有些想不明白了。
但是練子寧很清楚,這三個條件各有所指,應該不是燕王臨時想出來的。也就說,在練子寧來之前,燕王其實已經有了決斷。
燕王送走練子寧之後,燕王后從後面走出來,說道:「阿彌陀佛,你總算是放下了。」
燕王說道:「不放下不行啊。你不是沒有看到岳父的書信,這天下變得不一樣了。」
徐達的書信不是別的,就是徐達對於未來戰爭的判斷。火器一定會勝過冷兵器的。未來的戰爭,是以火器為核心的。這一點燕王其實也有感受。
畢竟歷史上的神機營,就是燕王首創的。
只是燕王感受並沒有那麼深而已。他只是感受到了火器的好用,並沒有將這種好用,上升到理論高度的。當然了,這也是歷史上火器也沒有達到何夕現在的高度。
說實話,何夕並沒有創造出什麼新火器。
不管說火銃,還有其他火炮什麼的。也算不上創新,畢竟都有原型,何夕僅僅在原型上加以修改而已。唯一創新的大概是燧發槍了。但是實際上燧發機關的火器並非沒有。
何夕做的也不過技術整合而已。
何夕對大明火器唯一的改變,大概就是增加了火器的可靠性。
在何夕改進生產工藝之後生產出來的火銃與火炮,都有很高的冗存。火銃幾乎不可能炸膛。反正在何夕到來之前,火器炸膛,是家常便飯。但是在而今,火銃炸膛,根本不大可能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