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明公務員> 第十四章錢糧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十四章錢糧 (2 / 3)

這是田稅,關稅,鹽稅,商稅等各方面的總和。

大抵上大明朝廷七分之一。

但是,何夕也明顯的感受到了增長乏力。一方面是市場原因,而今遼東與北京的工業產能,已經能夠滿足已知世界了。日本,南洋,漠北,等地。至於大明腹地,反而遇見瓶頸。

自然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體系與士大夫特權的阻礙,讓北京遼東商品,難以進入這些富饒之地。特別是,洪武二十五年後,朱元璋逐漸放權給內閣,以方孝孺為首的內閣為了安定南方,推行一系列政策,就是阻止北方的商品進入南方。維繫原本的生產關係。從而穩定局面。

這種保守政策之下,南方一些隱患被壓制下去了,甚至也有一些欣欣向榮的感覺。

一方面,整個大明本身就在經濟上升期,元末戰亂對大明的創傷,還沒有完全恢復過來。另外一方面,也不是所有的商品都會遭到抵制。遭到抵制的主要是布匹。因為這後面牽扯太大了。而其餘的廉價鐵料,還有其他機器引入,反而讓南方的很多產業更加繁華。

但是從而限制了北方工業產能的上限。

不過,數年之下,很多企業主也賺了不少錢。

何夕就

由了發行國債的基礎了。

除此之外,何夕也預備另外的舉動,那就是進一步國退民進,放開最重要的煤鐵行業,將官營的煤鐵全部賣出去,引入大量資金,作為軍費。

畢竟,一方面煤鐵的利潤已經很薄了。這個薄,也是因為官營的種種原因,官府辦企業,幾乎都會將企業辦成了衙門。何夕很想知道,後世國企是怎麼經營的。

反正何夕發現他根本無法阻擋這樣的趨勢。

時間一長,效率下降,各種問題頻繁出現。

企業管理,工業管理,也是一門學問。何夕之前僅僅是一個大學生,對於這些東西,根本不懂。他也沒有時間去研究,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放開,由市場去競爭。官府加強監管就行了。

而且,何夕手中籌集的錢,不管是超發貨幣,還是國債,還是其他錢,都不可能全部投入軍費之中。即便投入軍費之中,也能拉動經濟,就是所謂的戰爭景氣。

大量訂單,會讓北京遼東的工商業吃飽的。

如果戰爭順利進行下去。何夕能維持很長一段時間的高額軍費。

不過將來債臺高築而已。

只要勝利,一切都不是問題。

這也是何夕戰勝南京的底氣。在方孝孺的經營之下,洪武二十五年到而今,整個大明,除卻西北有一些小戰事,幾乎沒有什麼的大消耗,方孝孺的財政政策,又是很保守的。

有錢就存著。

大明戶部的結餘有八千多萬元之多。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