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麼說,對於文官來說,這都是一個重大的利好。
只是這一件事情,大部分***都不驚訝。因為這種調整,在朱元璋生病的時候,就已經完成了。今日不過是正式呈現在群臣面前而已。
不過,很快就沒有人關注這一件事情了。
雖然有了內閣分擔了很多權力,但是朱元璋還是朱元璋。就這一段時間的擠壓的政務,用了一個上午全部處理了一遍。有不少大臣,當場被朱元璋用奏疏砸在頭上,甚至扒掉官袍官帽,免冠去職。
看似朱元璋依舊那麼強勢,但是隻有有心人才知道。其實朱元璋很多處置,都是基於內閣與秘書監處理意見的基礎上。
倒不是說,內閣與秘書監就能控制朱元璋了。
只是朱元璋之前,用強大的工作量,以及錦衣衛等耳目,突破了文官體系對皇帝資訊權的控制。而今雖然朱元璋依然決斷如流,其實是建立在文官對資訊權的控制上的。
從這一刻起,大明王朝進入了太祖末年。
這一點,有人意思到了。有很多人要在多年以後,才能感受到這種變化的。
這些事情都處理得差不多了。
朱元璋對身邊打了招呼。
太監徐正出列說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天下不幸,失朕愛子,儲位空懸」
一聽這個起頭,無數人都豎起了耳朵。知道這一件事情關係到儲位,不由得他們不認真。
只是接下來,卻讓所有人大吃一驚。
「封皇長孫朱雄英為吳王,鎮守北京,督造北京工程。封皇次孫朱允炆為夏王,列為內閣佐證。」
此言一出,即便朱元璋的威望,也壓不住下面的無數嘈雜之聲。
方孝孺也吃驚地看著朱元璋,隨即又看向何夕,有些不敢相信。
方孝孺有些看不懂了。
吳王這個封號,是有特別的寓意的。因為朱元璋就是先封吳王,然後再晉天子位的。所以大明吳王一般不冊封,就好像是李世民當過尚書令,天策上將軍,之後唐朝就沒有怎麼封過。
而既然封了,那就有特別的寓意。
封朱雄英為吳王,似乎是一個冊封太孫的前奏。但是隨即一杆子將朱雄英打到北京,去督造北京城了。這是皇太孫的事情嗎?自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