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儒家所主導的,以農業為根本,以仁為理念,超穩定的政治結構,根本不允許,大量人口脫離土地。這會被儒家視為對統治的威脅,一個農民兼顧一些手工業,甚至手工業所得的利潤,已經超過了農業的利潤,但是在儒家看來,這是允許的。
蘇州,江南很多地方,所謂男耕女織,本質上就是這樣的。33
但是如果放棄土地,純以工人的身份,大規模聚集生產,那就不行。因為那是朝廷統治的隱患。
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女不織,或受之寒。這就儒家的政治理念。
儘可能減少非農業人口數量,但是中國古代農業冠絕天下,早就不是這樣了。已經有了大量的農業剩餘,有人做過計算,在明代一個農夫所生產的糧食,大概能夠供給九個人吃。
明代大量經濟作物的種植,其實也是這種狀況的反應。
但是儒家對於種植經濟作物是支援的。對於,大規模工商業經營是反對,這種反對幾乎不存在任何文獻之中。但是並不需要文獻。因為在地方上,知縣知府有極大的自由裁量權。
教化與勸農是地方官的重要職能。而地方有一個地方聚集了很多閒雜人等,不種糧食,聽說很賺錢。但是賺的錢,又不是地方官的。即便是,這種經營規模,也會受到極大的限制。
而工業生產從來是規模越大,成本越低。如果規模不夠大,技術上沒有突破的情況,甚至比不上手工業有效率。
既然不賺錢,又麻煩,商人的選擇也就可想而知了。寧可支援手工業,也不會想開設大工廠。
沒有工廠,自然也沒用什麼工業革命了。
面對這樣無形的敵人。何夕雖然已經做了很多。但是在朱元璋看來,不夠,遠遠不夠。
沒有了皇帝的支援,何夕將來一定會遇見反噬。
至於什麼樣的反噬,朱元璋無法預判。但是他估計,何夕最好的下場,就是坐十幾年冷板凳,等待東山再起的那一天。如果下場壞一點,就要與他,九泉下相見了。
這也是朱元璋不想見何夕的原因。
何夕與太子之間矛盾,固然有太子的問題。但是何夕卻沒有意識到,他與太子這個搭檔,其實有內在聯絡的。如果太子與何夕能夠親密合作,是有可能將變法推進下去的。
這也是朱元璋最想看見的。
而今太子不在了。
何夕變法的前途暗淡,朱元璋找不到,一個能坐穩大明江山,並能與何夕一切推行變法的人。
朱元璋甚至動搖了繼續變法的心思,如果這一件事情必然要失敗,何不讓他朱元璋畫上一個句號。要比別人推翻,留下的東西更多。
只是,這一場病,朱元璋也算認清了自己。他內心之中,暗道:“朱重八啊,朱重八,你怎麼這麼沒有出息,我想做的事情,從來沒有放棄過。而今就放棄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