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以工代賑
這兩個選擇,何夕會選什麼幾乎不要說了。
且不說,未來的北京城,定然會聚集大量的人口,即便說現在北京城的人才缺口,就已經影響到了北京城的發展。
修建北京城的城池,街道房屋,其實是很簡單的。但是何夕要的不是一個空蕩蕩的北京城,而是一個北方第一的工業城市。這就比較難了。而是危機也是機會。
山東,河南,河北三地受災百姓數十萬。尋常時間遷徙百姓成本非常高,這個時代遷徙百姓,只需一口糧食便是了。
更重要的是,糧食利用率會很高。
整個北方哪裡的糧食最多?
北京城,準確的是北平城。
這裡一直是大明北方軍需重地,支援整個北方戰線,每年都有大量的糧食囤積在這裡,雖然北京地區糧食產量並不高,但是這裡儲備的糧食足有數百萬石之多。
在供應軍需之外,還有大量的結餘。
賑災最快的辦法,就是從北京呼叫糧食,發放給災區。如此一來,賑災用糧,僅僅能維持災民的生產,其他的事情什麼也做不了。泡在水裡的土地,自然是做什麼也不行。
但是到了北京城之後,卻能做出大量的貢獻。
更不要說,運輸也成問題,從北京運糧食過來,回去的時候是空船,這對運力是一種浪費。而回程的時候,將百姓帶回北京城,既利用了運力,同樣可以減少糧食運輸浪費。
畢竟,即便最嚴重的河間府,大多少縣城都沒有被淹,真正受災嚴重無法生活的是城外的百姓。
運走一部分,留下一部分。
整體上來,最有效率。
何夕下了決心之後,根本沒有進河間府,在船上召見了河間知府,就敲定了這個方略,同時,派使者通知各地,所有受災地區,都按這個辦法來辦。
當然了,以自願原則為準。
滄州城中,一個大漢扶著一個老婦人與小姑娘在街角坐下,此刻的滄州城中,街頭巷尾,密密麻麻都坐著人。
很多人覺得,洪水就是那種排山倒海,呼嘯而來,所過之處,房倒屋塌,這種情況是有的,但是,並不多。真正的洪水,是怎麼樣的,是雨水綿延不斷,水面一點點上漲,從一寸,到沒腳,然後沒腿,最後整個房子都淹沒在水裡,這個時候,人躲在房子上面其實沒有什麼問題。
至於在水中時間長了,土坯房子才會嘩啦啦一聲,淹沒在水面之下,發出最後一聲悲鳴。
看似不疾不徐,但實際上一點也不給人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