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朱元璋的學問根基不厚,有些事情,他是想象不出來的。關於經濟學的一些東西,在現代人學習的時候,可以比照社會上的很多案例,來加深理解。但是對於朱元璋來說,他只能靠想象了。
有些東西,是很難的理解的。
而太子在這上面學到的更淺薄。
這從兩個人得到現代知識之後的傾向就知道了。
朱元璋對明清歷史方面是有興趣,但更有興趣的是現代社會。但是太子卻被“靖難”給困住了。根本沒有深入瞭解其他方面。
只是泛泛而讀。
朱元璋說道:“何夕是什麼樣的人?你最清楚了。這方面的事情,交給他做,是最有可能辦成的。何夕與我家休慼與共,他不會故意壞事的。再加上他在遼東的表現,既然敢提出來,就由一定的把握的。且看之吧。”
太子說道:“父皇,兒臣恐怕一發而不可收拾。而且兒臣也知道何夕,何夕如果沒有來到本朝,他在未來也是一個泛泛之輩。如果能將本朝的生死大計,託付此人。”
朱元璋深深的看了一眼太子,說道:“太子,你錯了。你徐叔叔,當年也不過一馬前卒。而今卻能與衛霍齊名,以出身看人的成就,本身就大錯特錯。這樣說的話,你老子我,還不配坐這個位子了。”
太子說道:“兒臣失言。”
朱元璋說道:“好。就當你說的對。這一件事情有風險嗎?自然是有的。但是本朝的生死大計嗎?縱然何夕辦砸了,最差什麼結果,北京一片混亂。盜賊蜂起,乃至於蒙古死恢復燃?你覺得這個局面,朕收拾不了嗎?”
太子啞然,說不出話來。
不要說,北京一地,就是天下重新分崩離析,朱元璋都有信心,再掃平一次。更不要說,區區北京城營造出了問題。說大,自然也是大問題。寶鈔畢竟是大明的法定貨幣,有所變動影響巨大。但問題是,大明各地都是小農經濟為主,即便寶鈔崩了,也不可能波及到鄉村。也就是說大明的基本盤,不會出什麼問題。
這與現代的經濟危機有著本質的區別。
這也是朱元璋與朱標最大的不同,朱元璋永遠有著近乎狂妄的自信。對於將天下事情掌握於手中的信心。而朱標從小就是在無數期望之中長大。要被動應對所有的人目光與期望,還無時無刻要與自己的父親相比。最先想到一定是,這些事情不能出錯。這些事情一定要做好。
才養出如此謹小慎微的性子。
朱元璋說道:“標兒,其實何夕搞砸不是挺好嗎?他搞砸了。我自然要降罪於他,今後幾年,他很難重新被啟用。你將來再用不遲,到時候,你想怎麼安排就怎麼安排吧。”
“這樣不好嗎?”
有的人死了,但沒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