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小學生的教材與書籍,何夕在南京都編寫過,只要重修整理一下就可以的。
隨即,又建立的瀋陽工理學堂。比起太平工理學堂,瀋陽工理學堂,在繼承前者,礦業,冶煉的基礎上,又更多有機械等科目。隨即又建立旅順海事學堂。
而旅順海事學堂,在造船。航海,甚至海戰都有科目。
最後是營口大學堂了。
這個學堂,就是對應著國子監。何夕更是讓楊士奇放下手中的工作,專門負責這裡。
比起,前兩座學堂。營口大學堂要面對的事情更加重要。無他,何夕在南京的時候,為了迴避爭鬥,其實很多事情都講得很含糊。不敢挑明瞭說。但是在遼東,是何夕的天下,這裡沒有人能阻止他。
再加上,治國理論的高地,是中國所有學術的制高點。這是中國這麼多年曆史傳承決定的。
是何夕無法迴避的事情。
不拿這裡。很多事情都是事倍功半。這是他遲早要發起進攻的地方。
如果說,瀋陽工理學堂,旅順海事學堂,迴避了這個爭鬥,僅僅投身入技術方面。
那營口大學堂就不一樣了。
營口大學堂,雖然有物理,數學,等科目。但是文科居多。比如,歷史,經義。諸子百家等等。招收的都是傳遞的學子。或者說未來的官員。
是未來的大本營。
何夕有時間,就要去營口學堂講課。
當然了,他不會直接講什麼民主,革命。只是,很多東西也不需要刻意去講。世界的一切都是互相聯絡的。學問也是如此。對於尋常人來說,從已知推導未知,或者前置的知識,是很困難的。
或者根本沒有這樣想過。
但是對於真正的聰明人。根本不需要講透。
比如,何夕以唯物主義歷史觀講歷史,即便,何夕有意淡化了一些尖銳的東西,但依然有人能看出何夕言論背後的東西。對天命的否定,對皇帝神聖性的質疑等等。
不得不說,朱元璋到底是讀書少。
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學術訓練。沒有真真正正,安安靜靜,潛下心來讀幾年書,以至於歷史上,他推廣理學,其實暗中被人擺了一道。而今他支援何夕,也沒有看懂何夕有些用意背後。
甚至何夕還做了一個決定,那就是讓朱雄英去營口大學堂上課。
何夕固然做出了一定掌握大明最高權力,但是他也需要一個皇帝,在何夕看來,朱雄英最合適。看上去,與之前的局面一樣,不過是何夕扶持朱雄英登基上位,其實,完全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