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首輔家的長孫媳> 第98章 古音實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98章 古音實事 (1 / 2)

別說費氏沒聽明白春歸的“回應”,在座多數也都只是聽了個熱鬧,覺得有趣而已,這其中就包括了沈夫人,她甚至都沒忍住心中的訝異,直接問了出口:“我最聽不懂這些彎彎繞繞的說法,庭哥媳婦剛才說那段小品,我只覺描述的場景熱鬧,眾生百態又確然有趣,更多的也就不知曉了,庭哥媳婦快快解釋來給我聽。”

春歸:……

這種拐著彎子損人的話讓她解釋來聽?

好在薛夫人是真被春歸精心準備的一餐餚饌取悅了,再一次幫她圓場:“小品前文說的是幾樣人西湖賞月,卻都不是為了賞月,那筆者的意思,分明是認可最後一樣人才能稱為賞月,又確具清夢甚愜、香氣拍人的雅趣,不過呢,筆者卻並沒譏刺前頭四樣人,甚至還覺得四樣人很是可看,既富眾生百態的真實,又何論雅俗呢?所以我和阿顧才稱筆者曠達,倒教我等俗常自省,是否附庸風雅,故作姿態來博他人稱讚風雅。”

自省的其實不是“我等”,而該費氏“你等”,口口聲聲以風雅自詡,諷刺他人淺俗,也不想想自己就如那等“自己看月也希望別人看自己看月的人”,明明虛榮人一個,可別汙了高士雅客這四個字。

見費氏的臉色已經十分難看,薛夫人卻仍勸誡:“費娘子的話原也不錯,戲唱確然難登大雅之堂,不過我等現下,又何嘗是在大雅之堂呢?喝著鮮甜的果酒,聽著曲唱清腔,這是俗趣,正該聚會飲樂時的消遣,至於稍後的亙古之音,卻也未必就關風雅,又或許是以俗襯雅,論是怎的,讓我們都覺期待呢,客隨主便,費娘子還是稍安勿躁的好。”

到此再不和費氏言談,薛夫人先問春歸討要戲文來看,她一邊看著的時候,就有一個妙齡女子到了花榭裡,又說是戲唱,實則那女子並沒有裝扮,只是用崑腔,把幾段戲文唱出。

薛夫人只聽那伶人的唱腔宛轉悠揚,手眼身步也極專致,先便微微頷首。

又說來其實薛夫人雖然素好琴棋書畫,以及花木香茗一類的閒雅之事,但對於雅俗共賞的戲曲她也從不排斥,不過更加偏好唱腔柔美,戲文典雅的崑曲。就連費氏,她也並不是當真就對戲唱嗤之以鼻避之千里,甚至於她那位名士外祖父也是愛聽崑曲的,只不過當沈夫人聽戲,在費氏看來就是粗俗,尤其是在雅集上請伶人來唱戲,這難道還不能稱為庸鄙?

可她就算想要發難,又不得不顧忌薛夫人的態度,說到底無論費氏心不心服,在汾陽一地,女眷圈中,薛夫人素來就得推崇,要被她視為“不可交”從此不再邀請,費氏就再不用枉想會贏得其餘名流的認同了。

薛夫人這時把此戲曲聽得津津有味,費氏又哪敢喊停?

也就只能黑著臉罷了。

伶人唱的第一齣曲,是一個閨閣女子的口吻,奉父母之命定了婚事,卻因未曾見過未來夫婿的面兒,又是忐忑又是歡喜,正如那戲文所寫“真歡喜終生已定,更揣測郎君品行。一邊將粉面笑臉照銅鏡,一邊是愁腸憂思積芳心。靠西窗長吁短嘆付東庭。正此時斜陽影裡,綠枝站紅蜓。”

活脫脫一個閨閣少女,半喜半憂,欲笑還愁,心事萬千,傍晚倚窗悄嘆的形影。

而後的一出,也是曲調輕快,唱的是女子終於出閣完婚,見夫君體貼入微,她終是把“多少憂思,對那龍鳳喜燭拋消”。

又婚後的生活,果然是充滿了情趣,不是琴瑟和諧相敬如賓的優雅,而四溢著男耕女織人間煙火的真實,是“把那紅棗桂圓,床前帳內嘴邊”的親密之情。

又轉而,生活漸有了瑣碎煩難,不是因為和丈夫兩心疑猜,是因婆母的刁難是因有了兒女,煩惱始生家事增多,但女子卻也甘之如飴,她懂得“正是俗世中愁樂皆應當,何必太貪妄”,所以她“縱然至更深四寂眼疲倦,仍藉著松油燈,把針線穿引忙”,只望著能與丈夫“相守著白髮蒼蒼,博得個地久天長”。

就算是布衣市井的生活,猝然間也許會有分別,就像忽而的一日,丈夫遇事將要遠行,妻子卻只能留在家中照顧婆母兒女,於是“喜歲月靜好,嘆離愁又到。怎不憂慮風雨飄搖?偏悔是叮囑太少”,夜來輾轉時分,聽瓦上忽有雨聲一片,更多牽腸掛肚,萬種相思。“似這般長吁短嘆又奈何,更多少魂馳夢想向誰說,窗已白人還坐”。

又直到望穿秋水,終盼得行人遠歸,那歡喜雀躍,是“聞聲而出腳匆忙,連把手中花勝,忘在妝臺上”,待見了丈夫的面,卻又羞澀這樣的情急,故而“摧促兒女出迎相,我只轉身背向,又始覺鬢髮散亂因匆忙,好一番耳熱心慌”。

經了離別的團聚,往往更加讓人珍惜,一家五口、三代同堂平常但幸福的生活隨著光陰,又恢復了歲月靜好的樣子,本以為如此安居樂俗,此生亦能稱心快意,又誰料風波平地、橫發逆起!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