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王招來各大臣,問:“燕國派來使者,要和我們聯盟,攻打齊國,各位認為該不該結盟。”
大臣分為兩派,反對方說:“齊國實力和我們差不多,很難取勝,攻打他們會浪費好多人力和財力。”
支援方說:“我們不一定要盡全力去打,我們派個15萬左右兵力去配合燕國,打贏了我們能撈到不少好處,打輸了,損失也不大。”
反對方問:“如果我們聯軍打輸了,齊國又過來報仇怎麼辦?”
支援方說:“燕國是主攻方,就算打輸了,齊國肯定只會找燕國報仇,再說我們晉國實力擺在這裡,齊國也不會傻到非要和我們拼個你死我活。”
晉國說:“這個說的有道理,寡人再考慮下。”
過了幾天,晉王傳了燕國使者上來,說:“燕使,你去回覆燕王,我們晉國願意出兵15萬,配合燕國攻打齊國。”
燕國使者回去後,向燕王稟報了晉王的意思。燕王想:中原這些國家,怎麼都這麼怕死,一個晉國有65萬兵力,就出個15萬,純粹是搪塞本王,贏了他們撈好處,輸了他們也沒有多大損失。
於是,燕王招來大家商量,問:“現在晉王答應出兵15萬,配合我們攻打齊國,眾愛卿認為是否該打?”
大部分大臣都說:“齊國實力強大,擁兵55萬,我們全國的兵力才40萬,加上燕國的15萬,也就55萬,沒有多大勝算。”
有幾個好戰分子說:“我們燕國,處在東北角,只和晉、齊兩國接壤,要想向中原發展,必須先要踏過這兩國,除非我們只想守住現在這點地盤。”
燕王說:“我們和晉國一起攻打齊國,不會有後顧之憂,沒有人會來偷襲我們後方,齊國可能還有點擔心,怕項羽他們從南面偷襲。這仗應該還是有很大把握打贏的。”
然而雙方還是繼續爭執,燕王說:“過幾天再議,大家都退下去吧。”
過了十多天,項羽這邊,燕國使者又來求見,項羽說:“燕使,這次過來,是燕國和晉國要聯合進攻齊國了嗎?”
燕國使者說:“是的,我們燕王請求項將軍同時發兵,從南面攻打齊國。”
項羽說:“好,這次由我自己親自帶兵8萬,3天后出發,先到達齊國邊境,我們在曲阜城還有3萬兵力,等你們燕、晉聯軍進攻齊國的同時,我們11萬人馬從南面進攻。燕使可以在洛邑住幾天,等我們帶軍出發後,你再回國回覆燕王。”
燕國使者說:“這樣最好,我等項將軍出發後,再回去把這個好訊息告訴我王。”
三天後,項羽和華龍果然帶領8萬人馬出發了。洛邑城留下曹劌,帶領9萬人馬防守,加上週王的1萬多人,整個洛邑也有10萬多兵力做防禦。
燕國使者看到項羽帶兵出發後,回去把這個事告知了燕王,燕王聽後大喜,心想:項羽就算不進攻,只要拖住齊國部分兵力,這仗也就好打的多了。
於是又派人去通知晉國和項羽,定好攻打齊國的日期。
進攻時間一到,燕國出動了35萬兵力,加上晉軍15萬,兩國一起出動了50萬人馬,從齊國北方進攻。
項羽這邊,出動10萬從曲阜向宋國進攻,而姬嫣、姬靈、管彪他們帶領8萬人馬從夷陵方向攻打宋國,兩路18萬人馬對宋國進行夾擊。
原來項羽答應燕國一起攻擊齊國的事情,只是個幌子,就是為了讓燕國放心的去打。項羽大軍經過夷陵時,就把姬嫣、姬靈、管彪他們留了下來,讓他們帶領夷陵的軍隊,等時間一到,就兩邊同時攻打宋國,根本就不去管齊國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