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曲盡星河> 七十二節 魏博紛亂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七十二節 魏博紛亂 (1 / 2)

紅翎使者在官道和田野上賓士,無論太陽高照,圓月當空,還是風霜雪寒,都可以看到他們連人帶馬,在前往長月的道路上日夜兼程,背後的旗幟抖擻翻飛。他們的身體必須長在馬上,除非訊息送達或者其人身死。此刻的楊雪笙也一樣,他在一隊騎兵的護衛下出了長月,一路夾於車廂其,身體隨車廂搖晃、顛簸,一旦固定不住自己的身體,就會東撞西跌,像是搖晃的盒子裡放了一枚核桃。那馬車趟泥過水,車輪搖旋風,總讓人有一種賓士太快,馬分兩邊,馬驚車敗的錯覺。

距離之間,相隔著時間。

不足夠快,就足夠變……

儘管有信鴿在傳訊,但只能用簡短的密語來表達,不足以說明覆雜的情形,也不足以做出重大指示。

楊雄已先行一步。

但楊雪笙仍帶著深深的疑慮。

他擔心仗已經打大了,即便有心和談,也止不住為了佔據戰場上風,獲得和談主動而滋生的不甘心。

秦理私下見了他,打著問他和談步驟的名義,卻不著邊際地說了一句令人堪憂的話:“閣老此行身負重託,雖議和是當務之急,亦不妨對東夏的實力多作試探,若是東夏數十萬將士戰之不下,日後必生大憂。”

楊雪笙知道這句話的背後有幾層的意思。

第一層的意思是可以不立刻止戰,打到打不贏再說和談;第二層意思是,越是打不贏,越應該設法消損東夏的實力。

如果不是秦綱曾經面授,他會誤認為皇帝的意思是無心和談,甚至不是以打促和,和是為了打,打不贏了,將來再打,因為皇帝說得很是直白明瞭,他分明感受到,皇帝和儲君對東夏上有著嚴重的分歧。

皇帝的思路很清晰,與東夏作戰,打贏也是輸,因為你沒法滅亡他的,頂多打跑他,關鍵是朝廷一方取得足以閉關封國的目的,即使要打仗,也應該把戰爭圈進某個地區,不再擴大,不能爆發全面戰爭……思路清晰到,他能看到東夏沒有拿出全力,甚至暫時無心拿出全力,否則從陳州到備州,東夏的騎兵何處不能出沒,何處不起烽火?何況狄阿鳥所復陳州,三方協定是大制衡,足以大量策反陳州拓跋氏餘部。

而朝廷也一樣,董的大軍止步於定夏二州,朝臣們已經在核算軍費,赤字,對裁軍進行方向性安排。

儲君仍是儲君。楊雪笙不必打亂自己和談的思路來迎合他,只需要議和之後,對東夏作出一個明晰的判斷就可以了,成之後呈上,就等於自己沒有忽視他的看法,但皇帝的身體堪憂,不定他什麼時候就不在了,一旦皇帝歸天,議和未完,策略更張……自己就會拔不出來。

當然,拔不出來在其次。

他主政備州多年,對東夏的認識比陶坎更加深刻。

陶坎只看到東夏軍事上日益強大,而看不到支撐軍隊的背後政體,也許陶坎仍認為軍事上的強大隻是東夏王狄阿鳥不放鬆軍事訓練的結果,而楊雪笙看到的則是狄阿鳥透過剝奪草原貴族主宰族群百姓的特權,解放奴隸,作為一個尚武的草原國家,擁有了大陸上最為龐大數量的自由騎士,而東夏又區別於曾經的大小草原國家,以農耕和貿易彌補草原國家經濟的薄弱,有條件鑄造犀利的軍械,並且供養一支長期訓練的軍隊,這支軍隊仍以軍府為名,但實際上不同於原延續多年的府兵的制度,更加專精,更不要說軍事思想上的進步帶動的是一場軍事變革。

要知道當年靖康面對大棉作戰,軍事思想上落後,軍隊要很久才能跟上,而今東夏開始了操典式,超越了原的府兵耕戰合一,靖康又要很久才能跟上。

歷史上從沒有這樣的草原帝國。

草原帝國的強大,往往是自身廝殺統一之後,因為草原經濟薄弱,內部沒有了掠奪物件,被迫向外掠奪……雖然當時的強大君王能夠整合出一支無往不勝的軍隊,能夠以戰養戰,則猛然膨脹,不能以戰養戰之後,就會很快被消弱,強大的帝國要麼宣洩進原,要麼曇花一現,狄阿鳥卻不同,楊雪笙可以肯定,狄阿鳥即便丟了北平原之後,也會再覓一塊適合耕種的土地來彌補,他需要這種方式以耕補牧,解決單純牧養無法用於積蓄,難以面對天災**瘟病的問題。這種國家模式從狄阿鳥的父親身上就已經現出端倪,至今他父親給朝廷的建議還在朝廷上有存檔。如果他狄阿鳥不是締造出一個政體怪誕的國家,給人一種長久不了的感覺和期待,東夏必將是無法戰勝的,不過,這也給原計程車大夫一個思路,草原原來可以這樣治理,一旦成功被靖康運送,等於解決了歷代原朝廷無法統治草原的問題。

快到大名府的時候,楊雪笙竟好運地遇到前往京城的紅翎使者。

聽到高顯與東夏聯手,他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對東夏打破草原制度充滿警惕,曾寄希望大小草原勢力結盟相抗,將之滅亡,沒想到狄阿鳥外交得當,近交而遠攻,連縱連橫,竟不急不躁,一個一個戰勝對手,而今草原上已沒有能夠威脅到他生死存亡的勢力。高顯早已弱於東夏,而兩國又關係複雜,正因為此,高顯時刻面臨被東夏滅國的危險。

兩個國家有這樣的關係。

這個時候,高顯不捅他一刀已經開恩,怎麼能幫著他反過來打靖康呢?

一定是被狄阿鳥的花言巧語給矇蔽了。

一定是的。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