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友互助社“掛牌的那天,下著小雨。楊志強站在辦公室門口,看著被雨水打溼的招牌,心裡湧起一股暖流。招牌是李師傅親手做的,雖然邊角有些粗糙,但每一筆每一劃都透著認真。
“發什麼呆呢?快進來幫忙!“林曉雯從裡面探出頭,頭髮上還沾著綵帶的碎屑。
小小的辦公室裡擠了二十多個人,大多是曾經一起維權的工友,還有幾個聞訊而來的媒體記者。老趙正站在一塊白板前,用粗獷的字跡寫著“勞務派遣維權講座“幾個大字。
“互助社成立後的第一個活動。“老趙看到楊志強進來,咧嘴一笑,“你小子來當主講。“
楊志強的手心頓時沁出汗水:“我?不行不行,我哪會講課...“
“誰說的?“林曉雯塞給他一疊資料,“你整理的這些案例多清楚,連李師傅都看懂了。“
李師傅在一旁憨厚地笑著點頭。自從拿回被剋扣的工資後,這個曾經膽小怕事的中年人像變了個人似的,成了互助社最積極的志願者。
雨點敲打著窗戶,室內的氣氛卻越來越熱烈。楊志強深吸一口氣,站到了臨時講臺前。看著下面一張張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他突然明白了這份責任的意義。
“大家好,我是楊志強...“他的聲音起初有些發顫,但漸漸變得堅定,“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如何識別工資單上的'陷阱'...“
講座結束後,一個瘦小的年輕人留了下來。他穿著某電子廠的工裝,褲腿上還沾著機油。
“楊、楊哥...“年輕人怯生生地開口,“我們廠裡情況跟您講的差不多...“
他叫小王,是附近一家電子廠的勞務派遣工。聽了講座後,他鼓起勇氣留下來求助。
楊志強給他倒了杯熱水:“慢慢說,怎麼回事?“
原來,小王所在的工廠透過“績效獎金“的名目剋扣工資,實際到手的錢比合同約定的少了兩成。更過分的是,工廠要求他們籤“自願放棄社保宣告“。
“我們組長說,不籤就滾蛋...“小王的聲音越來越小。
林曉雯氣得拍桌:“這是嚴重違法!“她立刻拿出投訴表格,“我們可以幫你向勞動局反映。“
小王卻猶豫了:“可是...廠裡說誰鬧事就開除誰...“
老趙走過來,拍拍小王的肩膀:“小夥子,你看看我們。“他指了指牆上掛著的媒體報道,“半年前,我們也跟你一樣害怕。“
楊志強接過話:“維權的確需要勇氣,但你不是一個人。“他拿出手機,調出一個案例,“你看,上個月我們剛幫玩具廠的十幾個工友要回了社保補償。“
窗外的雨不知何時停了,一縷陽光透過雲層照進辦公室。小王看著牆上“工友互助社“的招牌,又看看眼前這群人真誠的眼神,終於點了點頭。
“我...我想試試...“
小王的事還沒解決,互助社又陸續接到幾個類似的求助。楊志強發現,勞務派遣領域的違法現象遠比他們想象的普遍,手法也更加隱蔽。
“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一天晚上加班整理案例時,楊志強揉著發酸的眼睛說,“我們一個個案子處理,根本趕不上新問題出現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