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 章
鋼管舞早已不是人們印象中的聲色産業。十多年來,在多位行業先驅的努力下,它早已發展成一項兼具力量、技巧與美的運動,有相當多競技鋼管舞賽事,我國早已成立自己的鋼管舞國家隊。而城市裡也開出許多面向白領女性以健身為目的的鋼管舞教室。這些年來,關於鋼管舞入奧運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鋼管舞和攀巖有很多相似之處。
首先,兩者都是自重運動,選手依靠手、腳或其它部位讓自己的身體在巖壁或鋼管上移動。
其次,這兩項運動都是兼具力量、技巧與美。從事這兩項運動的人,身形、線條和小肌肉群都驚人的相似。
還有,這兩項運動都是標準的物理題,尤其是力學題。
看到小雨老師英姿的人,無論男女,都摩拳擦掌,想盡快開始學習。
小雨老師卻讓大家別急:“你們先觀察我的腳,是用什麼方式固定在管上的?”
飛羽仔細看老師的腳,那是一雙普通的腳,沒有比別人更長或更寬,面板也是普通的面板。老師的左腳在下,掌心死死踩在管上,而她的右腳在稍微偏上的位置,從管子後方繞過去,用腳背勾著管面。
“是對抗!”有人回答。
“沒錯!是對抗。”老師從管子上跳了下來。
“雖然靠對抗可以長時間停在管上,但疼是真的疼。”老師撅嘴揉著右腳腳背,上面一片青紫。
有人輕笑:“老師,你直接用面板跟鋼管接觸嗎?不怕疼嗎?為什麼不用鎂粉?”
“我們有些場合會用鎂粉,有些場合不用,取決於管子是定管還是轉管。但鎂粉也只是用在手上,其它部位比如腳、腿、膝蓋甚至腋下都不用的,必須用面板來蹭,這樣才能找到最合適的施力點和對抗角度。”
攀巖裡的對抗,指的是同時向兩個相反的方向施力,給身體增加除重力之外的更多力,透過幾個力量的靜態平衡,來確保身體保留在巖壁上,而不至於因為重力作用摔下來。
最典型的對抗,常見於選手爬相近的兩面豎直巖壁或牆壁。運動員自身有向下的重力,同時伸出雙手雙腳抵住牆壁,從而在手腳與牆壁之間産生向上的靜摩擦,與向下的重力對抗。
屬實是中學物理基礎題了。
更多時候,對抗的難度比爬兩面牆要高的多,比如一隻手和一隻腳對抗,甚至比如上次秦臻爬楊老師那條線時,用脖子後側和腳對抗。
主打一個創新。
但這也是近年來國際大賽的一個趨勢,定線員們設計出更多看似無解的線路,就是為了逼這些早已是頂級力量與體能的運動員們不斷創新,升級成頂級腦洞。
小雨老師帶著大家做了熱身,又講了鋼管舞最基本的摩擦力和旋轉慣性,然後便開始第一個動作——人體旗幟。
“不是吧,我從來沒有做成過人體旗幟!”有人小聲說。
小雨老師甜甜笑道:“我當然知道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出這個動作。但今天我們學會對抗之後,我相信你們每個人都可以至少保持10秒鐘。”
飛羽可太期待了。
別看小雨老師外表軟軟甜甜,教起動作來卻雷厲風行。她先躬身,兩手以舉過頭頂的方式橫向抓住杆,一個虎口朝上,另一個朝下,然後右腳輕輕一踢,整個人直接倒立起來。
在這裡小雨老師還有餘力說話:“接下來就是橫著往下降。很多人的注意力放在側腹肌發力,但畢竟能練出側腹肌的人是少數。我教給大家的方法是用關節形成三角鎖做抵抗,你們可以湊近一點,仔細觀察我的兩個手、手腕、手肘和肩膀。”
仔細看,飛羽發現小雨老師的雙臂形成了一個極為穩固的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