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 22 章 (2 / 3)

“你說的那種情況當然也存在。但你有沒有發現,激烈競爭帶來的不止是創新,還有從業人員的壓力、食物價格和質量難以兼顧,最終會導致效率至上、利潤至上,餐廳或者小吃攤很難只靠好吃存活下來,必須得再去學點別的技能,比如營銷、比如一些控制成本的方法。就連顧客去吃美食,也都是帶著打卡的心理,而不是單純的坐下來好好吃一頓飯。”

飛羽應了一聲,確實是這個道理。

斌哥繼續:“我爸媽以前在老家是開面館的,因為我爸做的炸醬面好吃,就想著開面館能讓更多人吃到。結果他根本幹不過旁邊連鎖牛肉麵店,人家就是能做到比你肉多、比你還便宜。硬撐了半年發現連房租都掙不回來,就只能添著開始做早餐。早餐那是起早貪黑的活兒啊,他倆還想著能連軸轉把早中晚都做滿。結果就是累出一身病,還沒掙到錢。

“現在他倆在我這民宿幹。我也比較幸運,有退伍軍人創業補助,所以營收壓力不是特別大。他們相當於跟著我背井離鄉搬來這兒了,但反而過來之後身體好了很多,也有精神了。他倆也覺得這地方適合養老。那我當然就更有幹勁了。”

飛羽喝光了奶茶店裡買來的抹茶,看著張宇斌說:“怪不得昨晚的炸醬面那麼好吃,剛上來就被搶空了,那個就是叔叔做的?”

張宇斌點頭。

秦臻適時插話:“我覺得這個道理用在攀巖上也可以。”

“怎麼講?”

“我自己的感受哈。因為我是轉業來到這個行業,所以得時不時學習這個領域裡的經營思路。我印象最深的其實是日本。日本咱們都知道,攀石和難度領域的大神層出不窮,但他們沒有所謂的國家隊集訓,都是運動員在全國各地的巖館自己訓練。而他們訓練的一個習俗就是一起刷線。”

飛羽跟著說:“這個我也聽說過。他們沒有所謂的跟著教練訓練的文化,基本都是一群朋友,相約著去各個巖館挑戰不同路線,然後這些巖館也非常歡迎這種方式。不過這樣他們賣不了課包,怎麼盈利啊?”

“對啊,我之前也覺得奇怪,這沒有穩定的課包收入,而且很多攀巖館是開在小城市甚至鄉下,怎麼都不像是會有足夠客源的地方。”秦臻回答,“後來我看的書上說,日本為了給偏遠地區的中小場館更多生存空間,會有意識的讓小場館承辦大量的民間比賽,而且很多頂級的選手也會有意識的去偏遠小館參賽,幫忙擴大影響力。這其實就是有意識的降低每個場館的生存壓力,讓每個場館都能有自己獨特的線路風格和思路,讓運動員們可以像夥伴一樣相約體驗無數種線路,才造就了他們人才輩出的局面吧。”

飛羽看著天空,陷入回憶。

她的攀巖入門是在巖館上課,幸運的遇到一位很好的啟蒙教練。

她也有幾個小巖友,大家一起在巖館上課,一起長大,後來有的人開始參加比賽,有的則開始轉戰奧數。

但她確實很少有和朋友相約去刷線的經歷,想想就覺得美好,今後她也想試一試。

鐘羚也覺得這個想法很好。

晚餐是酸湯魚,兩人白天都吃的有些飽,就慢慢喝湯吃魚,順便閑聊。

“我覺得刷線文化特別好,可以現在我的館裡試一試。”鐘羚擦了擦嘴邊的魚湯印漬,很興奮的說。

“對哦,你同時有好幾個館對吧?”飛羽想起來鐘羚是東部沿海有名的連鎖攀巖館創始人。

“嗯,5個,正在籌備夏天開第6個。我之前的思路是這幾個館都有統一的設計風格、都有完整的v0v10難度。但這兩年走下來,每個館的營收和會員運營的表現還是差別挺大的,畢竟不同城市、甚至同一個城市不同的區,攀巖者的群眾基礎和喜好都不太一樣。”

“嗯嗯,所以你打算怎麼做?”

“這可是個大計劃。不過你提的這個刷線文化很好,我可以用起來。比如我的6個場館換線時間都錯開,每次換線都拍點影片記錄定線員的思路,對!就把它拍成定線員給大家的挑戰。然後跨市組織會員刷線之旅。怎麼樣?”鐘羚情緒突然高漲,扯過一張餐巾紙,抓起桌上點餐用的鉛筆,就在紙巾上寫寫畫畫起來。

“你看哈,我一共6個館,以前的定位都一樣,但現在我可以把它們做些區分。深市的一號館可以主要面向高階別選手並日常訓練,二號館主要做初學者入門和初級者穩定提升。另外幾個城市可以轉做家庭使用者、白領日常運動、然後我再開一個專做野攀模擬的散點牆。還有!我可以做城市間半年一度的攀巖比賽,還可以和運動品牌合作,做成一個標誌性民間賽事。怎麼樣?這個思路還行?”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