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代明> 第25章 初到倭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5章 初到倭國 (1 / 2)

黃海上的氣候環境,四月間季風交替,極不穩定,一般到五月初就會出現偏南風,正適合出海,之後南風與東南風會一直持續到八九月,不過夏末秋初,若出現颱風就有點危險。

趙欽文因擔心船伕水手們把握不住航向,特地率船隊近海航行到山東半島東北角的成山衛,在成山角東南成山灣入港,派人登岸到衛城採買,補充淡水和食物,在此休整一晚,此行向北逆風,用了四天。

但自成山灣出海,船隊全體升起滿帆,順風一路向東南,一晝夜數百里,僅三天就到了朝鮮濟州島北部旌義縣紗羅津,船隊安全入港停泊。

濟州島古稱耽羅,曾被元朝佔領,國朝初年被高麗恭愍王派人收復,後朝鮮李成桂開國設立濟州牧,置有位於島西的大靜縣,島北旌義縣,但島上多山地,少平原,且有多處火山口,所以人口一直非常少。

劉儉見海港碼頭修建得粗陋,遠處街道兩旁的房屋也多是高腳木屋,偶爾也能看到一些磚瓦房點綴其間,便只與趙欽文在碼頭四處走動了一下,另派左子晉與趙欽文的船隊掌事,帶著兩百多人去採購新鮮蔬菜,運來淡水,但船隊也只在此停了小半日。

因濟州與倭國五島之間的海上常有海盜出沒,趙欽文是計算好了時間的,船隊連夜出發,次日下午時分恰好穿過五島海峽,再經一夜大半天航行,正好駛入肥前國長崎附近的時津港。

時津港碼頭之北一片山地上建有福田城,是大村藩的領地居館所在,此城位於後來的長崎市之西,在江戶時代一直是座繁華大城,大明東南的海商來倭國貿易,首先便在此處登陸,所以碼頭及城內建有許多唐房,為東南流寓海商們常居之地。

五月底的時津海灣內,碧空湛藍如洗,成群的海歐飛騰鳴叫不停,碼頭邊停滿了鋪天蓋地的大小船隻,桅杆如林,各色旗幟迎風獵獵,大船隊都吃水非常深,一時找不到空閒的舶道停靠。

趙欽文派人到後面劉儉船上,自稱在此有故人,派一名掌事帶著十幾名護衛從大船上吊下一艘小哨船乘坐,撐槳尋找海面空隙划行登岸,小半個時辰後帶來幾條小船在前引導,大船隊跟隨向西北駛入一處被騰出來的小港拋錨。

劉儉遠遠望見趙欽文帶著百來隨護衛登岸,與一隊迎接的人在碼頭上敘話,相談甚歡的樣子,便也點了一個旗隊加親衛小隊共五十二人登上碼頭,快步走了過去。

“劉東家!你來得正好,我給你介紹一下……”趙欽文見劉儉過來,便熱情地笑著招呼道:“這位是漳州流寓在此的楊天浩楊東主,說起他你可能不知道,其兄叫楊天生,故主叫顏思齊,這你應該聽說過。”

旁邊是一名三十五六的壯年男子,頭上未帶冠,竟梳著倭國貴族與武士們流行的月代頭,黝黑的瘦削臉龐想是長年經海風吹拂帶著酡紅,卻蓄著兩撇剛硬的八字黑鬚,身穿青色有白底青太陽狀徽章大袖羽織、下著鬆垮的大腳袴褲,腰間別著打刀和脅差,乍看還以為是名武士。

劉儉微笑著躬身拱手道:“楊東主!久仰大名,幸會幸會!劉某初來乍到,還請多多關照。”

事實上,這楊天浩的事,劉儉來此之前就聽趙欽文說過,那顏思齊說起來是個傳奇人物,此人早年因遭官員欺辱,怒殺其僕逃亡長崎,以裁縫之業為幌子,實際從事海貿,勢力漸大後與泉州海商楊天生結交,認識了一大批流寓長崎的地閩南志士,在這福田城頗有聲名,一度被幕府官員任命為甲螺,也就是小頭目。

顏思齊勢力漸長,不甘心受幕府盤剝,遂與其他海商楊天生、陳衷紀、鄭芝龍等二十八人結為兄弟,共推顏思齊為盟主,策劃起事推翻德川幕府,但因洩密遭幕府派兵搜捕,顏思齊帶人逃到琉球(即臺灣),墾殖荒島以圖東山再起,但後來病逝。

楊天浩作為楊天生的弟弟也曾遭到幕府通緝,但他投靠了本地大名大村氏,故得到庇護,並化名大村浩,仍在此混得如魚得水,可勢力已大不如前了。

“好說好說!既是趙東家引見,又是大明來客,在這異國他鄉當抱團取暖,楊某自會相助。”

楊天浩雖一身羽織大袴,但說話仍帶著濃重的閩南口音,見劉儉頗這麼年輕有些驚訝,但也沒多問什麼,轉頭又與趙欽文說話。

“因有幕府官僚松平氏駐在福田城,在沒問明是否有交易意向之前,二位東家不宜四處走動,如果松平氏無意交換這比貨,二位可與大村藩交易,只是這樣不太容易,請暫居船上,待楊某遞過名刺洽談再引見。”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