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臼島寨的情況挺有意思,兩位千戶常居縣城不管事,鎮撫陳公節自稱做不了主,這就給了劉儉可操作的空間,不過他也不急,留下宋友明在軍衙堂上與陳公節詳談,自帶上董少元在軍寨內四下轉了一圈。
這座軍寨修建得像坐小城,規模比安東衛城小一點,呈不規則正方形,周長也有兩三里,就是防禦設施年久失修。
他登上寨牆角樓舉目一望,距軍寨東北兩三里有大片的村落農田,北面是一大片山地,佈滿鬱鬱蔥蔥的小樹林,據引路的百戶介紹,在那小山北面還有座墩堡,周圍有兩個村落,島嶼面積不算小。
“這位百戶貴姓啊?是外地來的還是在此世襲的?”
“末將姓左,叫左子晉,是父輩萬曆援朝那會兒遷來此地,曾任副千戶,末將襲替了總旗升百戶的。”
“萬曆援朝?那至今可有三十多年了。”劉儉有些驚訝,看這位左百戶也就三十多歲,便又問:“那你應該沒上過戰場?”
“十多年前的遼東薩爾滸之戰,安東衛就抽了五百多人到登州運糧,不過沒上前線,末將就去了。”
“沒上前線哪算得上戰場呢。”劉儉笑著搖了搖頭,追問:“你既參與過海運,可習得水戰麼?會不會操船?”
“都會一點,既駐在海邊,哪能不習操船水戰?”
劉儉心裡大喜,面上不露聲色,笑著繼續追問:“那你們千戶所還有幾位百戶?都如你一般會水戰麼?”
“依制石臼島所防區南接夾倉鎮,北抵信陽鎮以北的琅琊山,是以島上常駐三位百戶,陸上海岸邊村落共有十一墩七個百戶所,可只有四位百戶在任,軍士多不足額。”
也就是說有七位百戶了,共五百多在籍正軍均攤,一個百戶才領有七十多人,比濤洛墩的情況還要糟糕,不過若是計入軍餘、屯丁,幾千兵也能拉出來,要招募幾百水師兵員,完全沒問題。
粗略瞭解情況,劉儉沒在此久待,留下宋友明與陳公節洽談,自乘船回了傅疃河海口,召來丁亙一起乘小船在河海口考察了一番,計劃在此興建水師軍寨、碼頭、貨倉,這地方足夠開闊,鹽場又在南面竹子河口,不受影響。
劉儉當晚住在船上,找來紙筆草繪了一副圖紙,草擬了河海口營建計劃,次日一早派丁亙率一個百戶隊分乘兩艘五百料鳥船、十艘百料快船前往石臼島寨,隔天終於拉了上千人過來。
照例是開出了一人兩銀子,能來這麼多人不足為奇,為首的就是百戶左子晉,另有一名百戶叫韓志淵,其餘都是軍餘、屯丁,正軍只有一百來人。河海口有點荒涼,沒地方住人,但軍士又要就近熟悉船隻,訓練作戰。
劉儉派帶董少元回夾倉鎮運來四百石軍糧,近千套武器裝備,就地紮下大營,讓宋友明將這些軍餘登記造冊,選取軍官共編為二司六局,剩下一百多屯丁編為四個旗隊,駐在大營打雜。
編伍完成,武器分發下去,臨時操練熟悉船隻的事交給了宋友明、左子晉、韓志淵二人,軍餘子弟還好一點,自小耳濡目染能辨旗識鼓,熟知作戰技巧,屯丁就要差一些,但常協助正軍守衛,基本軍事素養還是有的。
劉儉回夾倉鎮,派王百勝採買可於船上長期存放的土豆、番薯、黃豆、鹹菜等,另派丁亙帶上安尼、魯未略運出十門六磅佛朗機炮、五門八磅炮,十門一百八十斤重的虎蹲炮,另配以彈藥,搬上船隻安裝。
這次出海,劉儉計劃乘一艘六百料福船為旗艦,四艘五百料鳥船為戰列艦,五艘百料快船為機動便足夠了,載貨的話,一艘六百料福船的載重量就是兩百噸,海貿是危險的事,主要考慮作戰,兵員兩個司要全帶上。
做好這些準備工作也差不多過了十天,趙欽文每天在營地轉悠,屢次催促,劉儉也沒辦法,太急迫了,五月中出海略有點晚。
儘管如此,劉儉還是打算多拖延五天,新編的水師兵員總要熟悉一下鳥銃、火槍、合機銃、斑鳩腳銃的裝藥射擊過程,虎蹲炮、佛朗機炮的炮手也不夠專業,衛所士兵雖都接觸過這些火器,但訓練量不夠,也少經戰事。
為此,劉儉下令槍手、炮手每人射擊二十發彈藥,一方面適應下手感,一方面檢驗槍炮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