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巡檢名叫王宜,原是驛站護衛弓手,二十多歲,比較年輕,兩人都沒有緝盜維持治安的經驗,所以喬德本調了縣衙四名馬快、四名步快給兩人做副手,這班底基本有了。
另兩名將派往信陽鎮的巡檢也是一般配置,先在這邊協助周志和兩人裁整巡丁,要等劉儉得空了再送他們去上任。
原本夾倉鎮的巡丁都是青皮無賴子,約有三四十人,劉儉下令將這些人全部勾籍剔除,另從屯丁中抽選了五十六人補籍巡丁,也就是一個總旗的編制。國朝巡丁編制,一般是沒有定製的,少的幾十,多的有一兩百人。
縣城這邊鬧出如此大的動靜,終是引起了安東衛、莒州州衙的不安,兩邊都派了人來走訪調查,但都被喬德本和劉儉應付了回去。
只是正式千戶的誥身敕命遲遲沒發下來,讓劉儉也沒辦法放開手腳組建千戶所擴軍,待夾倉鎮巡檢司漸漸理順步上正軌,劉儉帶著一個百戶隊趕著幾車煤球,讓兩名倉大使、兩名巡檢隨行往信陽鎮,將那邊一攤子接手。
巡檢司接手比較快,但鹽場就相對複雜,這番整改至少需要一個月才能全面完成,然後賣鹽還得靠本地七家鹽商。
夾倉鎮到信陽鎮有上百里路,往來不太方便,劉儉在信陽鎮巡檢司待了六七天,初步將鹽場接管,到五月初三才返回,而申一斛也終於回了夾倉墩,帶回一萬三千兩銀子,兩百匹戰馬。
手上掌管著兩處鹽場,以及大批財貨,劉儉不得不加快擴軍,先拉起一個滿編千戶隊是當務之急,但方斯谷、安尼、魯未略三人在軍營待了一段時間,建議推行募兵制編練新軍。
因為衛所軍的編制相定固定呆板,適合冷兵器時代,有點跟不上節奏。可劉儉又是衛所千戶,行募兵制有點混亂,又不合法度,這不太好辦。
經過上次剿滅安知義打的爛仗,劉儉痛定思痛,終於也想到了一些辦法,那就是將衛所墩堡視為屯堡,衛所兵以後逐步恢復軍籍,設為屯兵,作戰時作為輔兵,而正軍則用募兵編制,暫時仍披著千戶所的外衣。
於是劉儉派出士兵到各墩堡通告,以入籍夾倉鎮千戶所,每人給一兩銀子為安家費的優厚條件,再次開始募兵。而現有的五個百戶隊,丁亙帶了一隊去濟南未歸,剩四個百戶隊。
自劉儉二月納級為百戶以來,新組建的百戶隊一直在訓練,農忙時節也沒遣散回家,軍士們卻都往家裡捎帶了銀子,周邊軍戶們早就看在眼裡。
募兵的訊息一傳出,各墩各所的軍餘子弟們聞風而動,結果幾天下來就入籍了一千六百多人,差不多有兩個千戶隊了,劉儉趕緊叫停,並同時按隊、旗、局、司、部、營的編制重編。
考慮到軍官們素質跟不上,劉儉設立了教導營,自任教官,以方斯谷、安尼為副教官,暫時將新兵與四個百戶隊編為十六個局,每局一百三十人,軍服武器都下發到位,只等訓練得差不多了再升級建制。
這一攤事辦下來,方斯谷和安尼終於有事可做,高興地上任了,可魯未略卻有些不開心,他擅長鑄槍造炮,目前士兵們用虎蹲炮,訓練輕型炮兵的事,方斯谷和安尼完全能勝任,於是魯未略便天天嘀咕,問什麼時候能建軍械局。
要鑄槍造炮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燒銀子事小,煤鐵都能弄到,但上哪去找熟練的工匠。經再三考慮,劉儉決定先在夾倉鎮建個軍械修理所,給魯未略找點事做,另將夾倉鎮袁氏大宅修整一下,將濤洛鎮軍武庫搬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