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總報以微笑回覆,卻沒有直接言明。“孫老師啊,這個,都沒事的啦,你自己決定就可以的。都可以的。咱們之間隨時溝通著都沒問題。”
見姚總沒有明確的表示,也做出了要結束的姿態,孫晗也只得略帶無奈的走出了辦公室。好在,至少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總算講了出去。
2020年11月,成都戰旗村。
教培公司的11月,繼續是日常不緊不慢的狀態,不忙也不閒,總經理索性把年底的團建提了前,而團建的地點,則定在了成都市西北的戰旗村和川菜博物館。
一大早,來到了著名的鄉村振興示範村——戰旗村。說是團建,當然也少不了走走看看和實踐體驗。從改革開放前到改革開放後,戰旗飄飄下的戰旗村發展史,的確令人心生讚歎。
駐足在展示屏前,看著戰旗村的命運轉折點,仔細聆聽著講解員,“計劃在2050年實現“農村三好”—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憧憬著這裡的未來,自有勢不可擋的發展。繼續在村史館裡品讀著村落的每一步發展,喜看鄉村振興新變化,感受著“都市桃花源”裡的幸福生活。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敢想、敢幹、敢拼、敢試,“這就是戰旗精神”。
遠遠的就聞到了陳年老醬的味道,並不刺鼻,但說實話,也不怎麼好聞,有種厚重的感覺。下一站,一行人穿過小巷,直接來到了豆瓣醬博物館。進門就是一大片廣場,滿眼都是一排又一排的晾曬大醬缸。年份愈久豆瓣成色愈深,一旁的電子螢幕上也展示著,滋味口感及用法皆不同的說明。
繼續往裡走,眼前出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豆瓣加工製作工藝展示欄。從古石磨,到1983年豆瓣行使用的第一臺攪拌機,在迴盪著豆瓣飄香的走廊裡,也實在令人流連。不知道是否是因為疫情期間的原因,博物館的動手體驗區,沒有了工作人員。有點遺憾,親手製作,是體驗不得了。不過下到一樓處的試吃區域,郫縣豆瓣創新產品,比如火鍋、大師醬等等,還是有份可以去品嚐的。
連續途徑了制曲館、點醬臺、傳統曬場、非遺文化大院體驗區和科創物流中心等展區,帶著滿口豆瓣醬的陳香,出口處不遠,便直接來到了鄉村十八坊。
這鄉村十八坊,並非真的有十八個作坊,乃取“十八般武藝”的象徵之意。每種產品都是古老的傳統手工技藝加工而成,每一個店都有一段傳奇,每一段傳奇裡都有一種信念。終於來到了體驗時間。
說是體驗,其實也就是自由活動的時間。有興趣的,比如張嵐,自然歡欣鼓舞的開始穿梭於種種小店面之間。看看工匠師傅們穿針引線製作著布鞋;或是手工編織著蜀繡巧奪天工;或者賣著力氣在辣椒裡攪拌;或是安安靜靜時雕刻著竹編......沒興趣的,索性在周圍閒逛,或是找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休息,自由的時間裡,全憑自己。
看的熱烈,體驗足了或是休息夠了,這團建,可不都是休閒和玩耍而已。不知道是不是大企業的約定俗成,教培公司的這次團建,也是少不了拉練。好在,還算是個冬季裡的晴天,不冷不熱,相伴著微風;好在這所謂的拉練,戰旗村附近能徒步的地方,也只選了個短途行程,往返不過是3km,對於張嵐這個天天走路上下班的人來說,的確算不了什麼。
活動了筋骨,消耗了體力,中午也少不了戰旗村裡的大餐。好不容易,聽完了兩位領導的祝詞,好不容易變換著說辭,一輪又一輪的說出每個人自己的寄語,這一頓團建裡的午餐,終於在半說半吃之間,勉強算上了飽餐。
下午的川菜博物館,同樣令人期待,這裡可是一座號稱可以吃的博物館。川西民居建築構成新派古典園林風光,川菜博物館包含了四川本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川菜、川酒、川茶、川戲......構成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除了看和聽,更能“鼻聞、口嘗、動手做”。川菜博物館裡的“漫生活”還原了街頭巷尾尋小吃的魅力,十餘種川菜美食不限量供應著。
上午在豆瓣醬博物館裡的遺憾,下午就得到了實現。在原料展示區,體驗有300年曆史的“川菜之魂——郫縣豆瓣”釀製工藝;親手使用傳統工具製作石磨豆花,習得老四川人的生活智慧;現場觀看了川菜刀功、火候及成菜的過程......有的吃,有的玩,也算是為了這一日的團建,畫上了圓滿的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