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人才若置之不理倒是浪費,他初到此地,最缺的就是人手。
杜盈秋也沒立刻答應,對丟擲的橄欖枝回答地慎重,“民婦不過一個繡娘,願為鄉親出一份微薄之力。繡坊的事,民婦常往來的錦繡閣有財力有現成的繡坊,掌櫃亦是古道熱腸之人,民婦願與掌櫃商議此事。”
“如此甚好。”文縣令滿意地點了點頭,聊得差不多了,看向一旁聽得認真的山桃,笑道:“山小大夫,剛剛參與了義診,可有什麼想法?”
問山桃,不過是隨口,畢竟她看著年歲太小,這個年紀學習醫術,又是女子,確實難得少見,但文縣令也沒覺得她能說出諸如父母的好法子。
但山桃還真有,她指了指身後的藥櫃道:“大災之下多病患,雖官府出銀子辦了這次義診,各大藥鋪也捐了不少藥材,但終究杯水車薪。蒼江縣轄內多山,山上不乏藥材。常見的病症藥材也不難找,可教村民辨識常見且需量大的,代為抵免診費。”
賑災銀是永遠不夠用的,且都需花在刀刃上,文縣令家底豐厚,在朝廷的款項還沒到位的時候,自己就填了傢俬進去,但也知道乾燒銀子不是長久之計。
無論是緩和災情還是之後治理民生,最後都是要落實在人的頭上,生老病死,病這一環自然對人口的保留重中之重。
不僅如此,山桃的話也沒說死,採藥是也是一門學問,光辨別藥草就需要花費一番功夫。
有專門靠採藥為生的藥農,山桃沒想搶人家吃飯的本事,村民們也沒那個空閒找許多藥草。
只教他們辨識並且摘採現在藥鋪最缺且常見的藥草,就能緩解當下藥鋪的壓力,救更多人的性命。
在山上挖草帶去藥鋪就能抵免診費,有這樣省錢的動力在,村民們也會更願意去治病,而不是受銀子所困將小病拖成大病。
“文縣令,老夫徒兒雖說得稚嫩了些,可也在理。我們保濟堂便可率先應下藥草抵免診費的事。”
紀大夫知道山家現在靠著採藥也有一筆進項,山桃願意將這份得利分薄讓民,已算高義,他這個做師傅自然得給徒兒撐腰。
文縣令看著還不到自己腰高的山桃說出這番話,久久無言,最後暢然笑道:“蒼江縣得有識之士,有技之師,有望之小,有德之民,何愁不安不富?”
這回的頭腦風暴,文縣令是收穫滿滿,但還有更多的細節需要落實。
到了吃飯的時辰,文縣令自掏腰包,招待了山家一家三口和紀大夫,在酒樓裡吃了一頓,在得知山二郎準備參加三年後的縣試後,更是直接發出了聘用邀請。
“山兄,我初來乍到,正是用人之際。你既有真才實幹,何不先在縣衙謀一份差事,我也可為你舉薦之後的縣試名額。”
不僅是文縣令,山二郎對於這個謙遜有禮,為民謀利的縣令也很有好感,當即舉杯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