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中州> 第一卷 龍出塞北 第二章 西北風流城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卷 龍出塞北 第二章 西北風流城 (1 / 2)

潯陽是一塊福地啊。曾經有讀書人狂飲後登上城頭慨言,睡眼惺忪。

潯陽與襄陽都地處於中州西北的滄州境內,天高皇帝遠。潯陽立城四百年,在這祁陽與北漠兩朝邊境之上,見證了太多榮辱變遷。

四百年前,祁陽開國皇帝與北漠帝君決戰於西北,一場大仗打了四年沒打出勝負,於是不得已握手言和,祁陽立九原城,雙方訂盟不起戰事,史稱“黃沙訂盟”。這次盟約維持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因為當時極度頻繁的天災和彭王朝滅亡之後的連年戰亂,雙方都急需得到長久的修養。於是九原城成了和平的象徵。這之後的兩百年,由於盟約的存在,雙方果真選擇了隱忍與按兵不動,九原城不聞鐵蹄戰鼓。

然而對於北族來說,這裡的環境真的太艱苦了。整個北境,腹地的沙漠佔據了國土面積的近四成,沙漠裡沒有任何糧食水源,族人無法生存,而廣袤的東部地區亦是如此,常年凍土地帶讓此地顆粒無收,嚴寒也讓人難以抵禦。真正能讓北族人安心生活的,只有龍骨大山附近的近兩成土地。龍骨大山位於北境西部,橫貫南北,它的東側是狹長的稀樹草原地帶,此處很適合北族人狩獵和遷徙,它的西側則是北族最適合生存的一小塊土地,常年受到來自西邊海洋海風的吹拂,這裡能形成降水,也能種活糧食,得到豐收。包含都城上京,這裡聚集了北族近七成的人口和州城,是北族人口中名副其實的“天府”。

可就算是再肥沃的土地,相較於人口還是太少了。北族從兩百年前的三萬人到兩百年後的四十萬人,僅一個天府怎麼可能完全養的下?北族最動盪的時候,城外隨處可見堆積如山的屍骨。難民不給入城,活活餓死,城中人家丟屍城外也是屢見不鮮的。北族入伍年齡從一開始的十八歲到後來的十歲,想進軍營討口飯吃的又有幾個能活下來?家裡養不活還不如送去戰場上自生自滅……這是當時北族人的原話,也是最苦難歲月的寫照。

於是戰爭順理成章地爆發了。兩朝第一次訂盟之後的第兩百年,盟約破裂,北庭叩關。當時的北帝率領身後的二十幾萬餓殍大軍臨陣時,是這麼說的,“我北族寸土寸沙,今天不開戰,明天都得死。別怪我,我身後二十六萬軍,要麼戰死,要麼餓死,我來中州尋找我們的新故鄉了。”

祁陽這邊,當時的一代天驕,太武帝司空上服傾盡國力,集結六十萬兵北拒,雙方於離現今的襄陽更北的沙地開戰,一役打的昏天黑地。北族軍伍曾是最驍勇的部隊,巔峰之時號稱一甲破六甲,一萬撞八萬。可當時北族二十幾萬快餓死的將士,最終卻沒有打贏祁陽六十萬兵甲,祁陽慘勝北朝。這一戰之後,基本奠定了中州後百年的走向,祁陽在此地開城破土,用時七年,建造了長城一般的襄陽,稱要永世駐守精兵。兩朝跟第一次戰爭一樣,皆元氣大傷,北族敗退,祁陽也好不到哪裡去。襄陽城北鎮黃沙,此後煌煌不起大戰,相安無事兩百年。

太武帝之後,終於又是沒有了戰爭的長久和平。然而對於一任任襄陽守將和祁陽皇帝來說,沒有誰是真正心裡踏實了的,畢竟這個生活在北方的族群,曾經太強太勇,每一次大規模戰爭都要耗盡祁陽國力。而且對於兩朝來說,兩百年似乎是一個輪迴,上一個兩百年到頭,北族人破釜沉舟,背北撞南,那這一個兩百年之後呢?自太武帝立襄陽,大戰不起是事實,但小股擾襲多如榴粒,也是事實。難怪世人會說北方住著的是一群狼,逮著機會咬一口,便是一塊肉。

但世人也說,襄陽長城鐵壁,狼牙也咬不開。

鐵壁之後,就是九原了,也就是如今的潯陽。

說來也是天幸,北漠千里萬里的風沙,到這裡便老實了下來。當年以九原為界,北望滾滾黃沙,累累白骨;南望千里古國,海晏昇平。一條江流穿三州,潯陽人稱潯水,養活了這北線一帶百萬民眾,十萬兵馬。難怪當年北帝率軍橫穿大漠,也要奪這一城;難怪當年太武帝北伐南歸,望這一江水,會生出“倒像是江南水鄉,何不做西北的風流城”的感慨。也是如此,九原便改名潯陽。

當年那個堅毅的男人剛打完勝仗,帶著所剩不多的兵馬返回,望著這一條玉帶川流不息,隨口對身邊的將領說道:“北漠這一次輸了,但是遠稱不上傷筋動骨,仗還有的打。我們贏了,今後會一直贏,狼膽野心,將被一直被扼殺在北壁之外。”

將軍韓起帶馬前驅,點頭道:“總有一天,這座邊城會再不聞鐵蹄戰鼓,就像是常年和平的江南。”

太武帝哈哈大笑,沿河賓士,策馬嘯西風。

潯陽潯水,這在北族人眼裡就是一塊肥膏,若不是兩代大帝的雄韜武略,怕是潯陽早已化外了。

戰停之後,依託著拔地而起的天障襄陽,潯陽便發展了起來。大批的商賈從中州各地蜂擁於此,拖家帶口的、飛鷹走兔的、打把勢賣藝的……潯陽從此熱鬧。更有路子好的大商,帶著從內地購得的大批楠木、陶瓷等翻山越嶺而來,領著車馬過境。入北地,過黃沙,從北族人手中換得價值豐厚的明珠、龍骨……他們再將這些運回中州販賣,獲利之豐令東海豪商也要垂涎三尺。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