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海軍混合艦隊在九江馬當,遭遇了滑鐵盧,被迫撤退到安徽蕪湖停泊修整,訊息傳到北京紫金城,朝野上下一片譁然。
攝政王載灃更是心如火焚,面如死灰,慌亂中尋求應對之策。
倘若武漢起義之火不能儘快撲滅,將遠不止一省一城的事變,漫延至全國,時間延誤,樑柱摧折,大廈傾倒。
一個龐大的大清帝國,即便是腐朽之極,也不等於它衰弱得不堪一擊。
情急之下,攝政王讓內閣總理大臣、慶親王奕劻,求救於東交民巷的洋人公使們。
奕劻派主管外務的協理官,送信函至英國公使館和美國公使館,告之事態的變化,請求英、美兩國政府的支援,希望駐漢口的英、美等國的海軍艦船參戰,炮轟起義軍三道橋,劉家廟等駐點,幫忙清軍收回失地,從而挽回清王朝在武漢三鎮的敗局。
英、美公使都表現出少有的同情,均表示他們會指示本國駐軍,給清政府以力所能及的一切援助。
幾天之內,漢口長江水域聚集起十九艘外國軍艦,其中英艦8艘,美艦3艘,德艦5艘,俄艦2艘,日艦1艘,他們封鎖了漢口江面,不允許武漢革命軍的艦船靠近,岸上碼頭還有海軍陸戰隊把持,大有武裝干涉之勢。
訊息傳到陳天華的司令部,他當即派人前往漢口,先跟英駐漢口總領事交涉,而後是美和德。
陳天華這些年跟英、美和德這三國關係處得還算不錯,技術合作和國際貿易也是跟英美德做得最多,尤其是跟英方,無論是銀行金融,還是礦產鐵路的勘探開發合作,是所有洋人國家中最多的。
他心裡也十分明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大英帝國在西方列強中最有權威性,國力最強悍,俗稱日不落帝國。
這時候,陳天華多年的生死之交,英籍好友伊恩,現在是英駐上海總領事,他跟英駐漢口總領事葛福關係非常好,甚至跟英公使朱爾典關係都不錯。
在伊恩的斡旋之下,葛福最後明確表示,六國軍艦和軍隊是為維護租界和僑民的安全,除非受到攻擊,否則,他們不會輕易參戰。
最後協商結果是,起義軍的武裝船隻不允許在漢口江面上停泊,但渡口碼頭可以使用,這就方便了漢口起義軍的增兵調動,彈藥和後勤保障。
有了這個結果,陳天華認為己屬不易,這口氣只能憋在心頭,以他現在的力量,無法跟帝國主義列強們比拚硬扛。
當然了,這個結果並非真正是伊恩個人斡旋的功勞,他只是順水推了一把而已,而真正的‘順水’,是帝國主義列強們的本國利益和對華策略。
西方各國,都非常不喜歡清朝這個泱泱大國,發生什麼革命與大變革,讓這個東方古國與民族強大起來,因為他們對唯唯諾諾的清政府奴役慣了。
當今清政府,早已是列強們手上洗順了的一副牌,雖說已經腐朽不堪,但是卻容易掌握、把控,本國利益都能得到保障,當然不希望一個代表新思想的強硬政權上臺。
儘管陳天華為代表的武漢軍政府,宣稱承認之前西方各國在華權利,但是,革命,對於一個現存利益的擁有者,一個對所在國主權的入侵者,即使現在矛頭不指,誰能保證以後不指?全面掌握政權之後還不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