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道士測了個黃道吉日。
二月初四這天,按當地風俗,陳天華帶上吳老三,林根等商行成員,進行了拜天叩地儀式。
然後,是爐窯點火開始。
爐窯的燃料,不是木柴,陳天華用了煤炭。
煤炭在紹興府很緊缺,還是陳琪美從他的老家,湖州長興弄來的。
他們那裡據說有個鎮,鄉下都是煤炭,有許多村民偷偷挖出來賣,價錢不菲。
陳天華知道,長興跟安徽廣德文界之處,有一個大煤礦,就是後面的‘長廣煤礦’,江南地區最大的煤礦。
用煤炭煅燒,火力比木柴大出許多,爐膛溫度上升快,煅燒出來的產品質量高。
這就是後世鍊鋼鐵須用焦炭,就是這個理。
望著通紅高溫的爐膛,大家都在焦慮中等待,眼神都聚會在陳天華身上。
這裡,他是總設計師,總工程師,總工藝師。
為加快分解,他將煅燒溫度提高到1000~1100℃,密切關注著壓力錶和溫度計上的指數。
並儘量讓煅燒爐膛溫度均勻,以減少石灰中欠火石灰和過火石灰的成份。
他目不轉睛地盯著壓力儀表,當指標打到目標數值時,只見他大手一甩,高聲命令:
“熄火、退膛、出爐!”
不一會,一鍋白色塊狀物質出爐了,
“這就是石灰石?”大夥既驚喜又疑惑。
“當然,這顏色比市面上買的白吧。”陳天華笑盈盈說道。
“少當家的,你是說咱們的石灰質量好?”
“那是當然,不信試試?”他嗔怒道。
到底品質怎麼樣?
陳天華立即將塊狀石灰石,在壓磨機上壓磨成粉末狀,然後再將這石灰粉末倒入事先挖好的攪拌溶化池中,慢慢倒入適量水。
只見石灰熟化時放出大量的熱,體積增大三倍多。
石灰熟化快,熱量大,體積增大多,這就說明煅燒良好,屬於氧化鈣含量高的生石灰成品。
這時,陳天華才露出滿意的笑容,對大家宣佈:“我們試驗成功了!”
“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