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籠,這是一個很普通的手工藝品,市面上有專做燈籠的作坊在出售,隨處可見並不稀罕。
而春聯,普通人做不出來,尤其是目不識丁的清末鄉下。
能在家裡貼上對聯的,不富即貴,要麼有權有勢。
因為能寫春聯的先生,在過年前夕普通人家請不起。
而春聯,它寫滿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與感恩,寫滿了對美好未來的渴望與憧憬。
紅紅火火的春聯,讓人覺得溫暖的春天腳步近了,好日子快了。
陳天華要寫春聯,必須要大紅紙和墨汁,狼毫。
他與阿華頂著寒風、划著小船到紹興城裡,去買紅紙,毛筆和墨汁。
墨汁在城裡有專門製作的作坊,陳天華用木桶去裝,讓作坊裡的人都看呆了。
這可不是用來吃的吧。
紅紙買回來之後,安排亭姐幼娟姐妹倆裁切成對聯大小,都要一致。
第二天,陳天華他們的對聯攤,就在年糕加工點旁邊開張了。
聽說土根的水產商行在廟裡,搭起免費的年糕加工和寫對聯點。
聽說都不要錢。
貪小便宜是時下村民的普遍現象,西埠頭村裡的人們,是一傳十,十傳百的,漸漸人聚多擁擠…
“排隊!按先後順序,不準插隊。對聯每家最多二對,年糕加工每家最多二蒸桶,超出的一律加倍收加工費!”
陳天華及時將指令發出,以有效措施穩定局面,首先要照顧的是貧困、小戶家庭。
大夥慢慢就去排隊,很多人在排,隊伍很長。
主要是做年糕這裡,它的時間限制,快不起來。
有時候要從清晨一直排隊等到下午,有可能是第二天,做年糕的人家多、手工工序複雜,比較慢。
而寫對聯這邊,陳天華自己毛筆字寫小楷還馬馬虎虎,但要說寫對聯還差得遠呢。
他只好把三伯父法康請來幫忙,再請了一位私塾先生,每人每天管飯還有二塊銀洋,待遇優厚。
法康二話不說,邀上這位私塾先生,承擔起寫春聯這活,幼娟和亭娟在旁邊做服務工作,陳天華和阿華負責接待。
後面就是流水作業,讓先生們寫好的若干副春聯自己挑選一副。
春花含笑意 爆竹增歡聲 橫批:喜氣盈門
一帆風順吉星到 萬事如意福臨門 橫批:財源廣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