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華處理完訂船的事後,在家裡召集吳老三,林根,阿華這三個老骨幹開會。
“到今天為止,「天華商行」終於有點實力了,我們可以按先前的計劃推進實施。”
陳天華這段時間裡,把土根精品水產,正式改名為天華商行,準備過年之後到縣衙門裡,辦理登記、拿執照等相關手續。
清末,自百日維新之後,清政府也著力經濟改革措施,為保護農工商業,下旨要求各地設立農工商署、局,提倡民眾開辦實業。
“我剛才已經委託我舅家大表哥薛朝源,幫訂一條大船和五條划船,這樣,開年之後我們做水產生意,圍湖養殖等,有了交通運輸工具,就能如虎添翼!”
他宣佈第一項商行措施,也是告訴大家一個喜訊。
“好,這太棒啦!”
“這樣我們年後可以大幹一番囉!”
“……”
年前,他們三個人在商行裡,已有了不少收入,這下聽說要大搞,自然很開心,三個七嘴八舌的議論開了。
陳天華繼續他的想法:
離大年三十也就八天時間了,他告訴三位,他想以天華商行的名義,為西埠頭村裡的老百姓做二件好事善事,以此來擴大商行在村裡,乃至鄉里的影響力。
第一件事就是由商行組織,免費給村民加工年糕。
在浙江鄉下,做年糕是件大事兒,‘年年高’嘛,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年貨。
但手工年糕不是說做就能做的,大戶人家他們有能力自家做,富農家裡也可家族合起來做。
但窮人家,小戶人家呢,特別是無依無靠的孤寡老人們怎麼辦?
沒有年糕,這年過得少了點味。
陳天華計劃把原先招募的二十位年輕人,現在就歸建,在村中心的大廟前有塊青石板空地,搭蓬建起年糕臨時加工坊,免費為鄉親們加工年糕。
鄉親們只要出點人力,或提供些稻草什麼都成,以勞動或實物換取加工,無依無靠的孤寡老人們,天華商行免費贈送年糕。
“這做年糕這事由吳老三,林根你們倆負責,阿華跟我做第二件事,就是為鄉親們免費寫春聯。”
“我做這二件事的目的,除了做善事積德之外,就是為我們商行做宣傳,給鄉親們有個好影響,新年有個好的開端嘛,你們說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