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還是少當家想得遠!”
“行,就這麼定了,大夥分頭行動。”
“……”
商行既招的員工很快集中起來,在西埠頭村的大廟前面的空地上,大家架木樁,撐竹竿,用稻草搭蓬,帆布圍圈,建土灶,忙得不及樂呼。
很快,一個很敝亮的臨時加工場地建好了,然後有人家提供門板,板凳,石臼,蒸桶,年糕模子。
陳天華對作業按程式分工,蒸米、開舂、壓印等都落實到人,既要保證質量,又不能出差錯。
否則,村民們有意見,好事就會變成壞事。
他張榜公佈,但凡來料加工年糕的人家,以戶為單位,自己提供用晚稻米磨成的米粉,並適當提供稻草或桔梗等柴火,不收加工費。
每家米粉蒸煮、年糕加工過程,由該戶人家自行監督,預防拿錯或偷竊行為發生,商行要做到透明公正。
做年糕的第一步是蒸米。
米粉放在一木製蒸桶裡蒸,內中底部安有活動的竹片製成蒸架,在臨時建成的土灶上燒火,大概一刻鐘的樣子,蒸桶已經霧氣氤氳,米粉蒸好了。
做年糕的第二步是開舂。
米粉蒸好後,人們就儘快把蒸好的米粉往石臼裡面倒,立即剩熱開舂錘打。
舂年糕是個力氣加靈巧的活,也是做年糕中最關鍵工序,需要二個人配合進行。
一個人掄個三十多斤重的木頭大錘,上下不間斷搗打米粉。
這個活是個力氣活,由林根、林祥、林君三兄弟輪換著錘打。
第二個人叫揉捏,這是個靈巧活,就要趁著大錘提起的時候,手在溫水一蘸,捋一把錘子。
一來是把錘子上的米粉給弄下來,二來讓錘子頂部保持溼潤,省得米粉粘在上面。
與此同時,他還要把石臼裡捶散的米粉揉弄在一起,讓木錘反覆捶打。
最終讓蒸熟米粉變成玉石般質地的糕狀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