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宛在”的意思,表示對蘇東坡的懷念之情。他走過一片草地和花圃去衛生間上廁所,上完廁所後他走到了左公柳的前面,這棵柳樹是左宗棠從新疆返回路過寶雞親手種下的,他種下的不僅是對蘇東坡的欽佩之情還有對自己理想抱負的豪邁之情,離開左公柳他來到了君子亭,君子亭為蘇東坡所創修,宋代之前東湖之中就栽種有荷花,蘇東坡在亭子修好之後又在亭畔栽了幾百棵竹子,荷花又稱蓮花,在古人眼裡,蓮花和竹子都是君子,蘇東坡亭子修成,使
“亭亭淨植,不蔓不枝”的荷花,
“圓通有節”的竹子和亭中的人形成對照,荷花、竹子都有君子之喻,蘇東坡也以君子自詡,因此給亭子起名
“君子亭”,取花、竹、人
“三君子”之意。之後他又走到了斷橋亭,斷橋亭初創在宋代之後,因為蘇東坡四十六歲時修杭州西湖,湖上建有
“斷橋亭”,後世人為紀念蘇東坡,也在鳳翔東湖內修建了
“斷橋亭”。教師郭宏斌回憶完東湖的內湖他的思緒依舊難以平靜,東湖留下了蘇東坡的足跡留下了蘇東坡的詩篇也留下了蘇東坡的精神思想,成千上萬的遊客聚集到這裡不僅是為了看看美景更重要的是傳承蘇東坡的精神思想,蘇東坡的一生經歷了各種艱難險阻但他依舊樂觀,他的樂觀態度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漫長的黑夜照亮了孤獨的內心,漸漸地,教師郭宏斌想起了他剛來東湖遊玩時的情景。
教師郭宏斌走下公交車在售賣部買了一瓶綠茶,他喝著綠茶走到了刻有
“鳳儀門”三個大字的牌樓前,高大的牌樓如同一位巨人支撐著山川河流也支撐著人類情感中的信仰,再往前走他看到了蘇軾雕像,蘇軾是北宋的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和歷史治水名人,他在
“詩、詞、文、書、畫”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詩題材廣泛,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
“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
“蘇辛”,散文著述宏富,縱橫恣肆,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
“歐蘇”,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
“唐宋八大家”,善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
“宋四家”,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在蘇軾雕像的兩側有兩座鼓樓,一座是思治樓,另一座是賢良樓,兩座鐘樓相互映襯為黎明百姓帶來了公平公正也帶來了吉祥安寧,離開蘇軾雕像他看到了廣場中央的鳳凰于飛的浮雕圖案,鳳凰形態逼真彷彿要穿過雲層飛上萬丈蒼穹,在廣場的兩側是兩排圖騰柱,圖騰柱上的游龍相互纏繞好像在爭奪著龍珠又好像在為百姓呼風喚雨,走上石橋他看到了河水中的一個個音樂噴泉,噴泉一會兒變成矩形一會兒變成圓形在音樂的律動中舞動出了生命的奇蹟,不知不覺他走到了東湖的南門前,在南門的上方懸掛著寫有
“東湖”兩個大字的牌匾,走進南門他便來到了東湖的南湖,在南湖的四周是一片又一片牡丹園,牡丹吐露著芳香在美豔與嬌嫩之間選擇了永久的綻放,走過吊橋他來到了崇光亭和空濛閣,崇光亭建成於清代,在清朝道光年間,鳳翔知府傅世偉繼蘇公遺志擴修東湖,在東湖南側開闢了數十畝土地,築堤蓄水,命名南湖,之後又一任知府李慎讀了蘇東坡的海棠詩,對其中
“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兩句詩很有感觸,因此授意建成了空濛閣,崇光亭等建築物,走上曲橋望著澄澈的湖水他的心裡也盛滿了一池湖水,湖水盪漾著塵世的紛紛擾擾讓浮躁飛進了都市裡讓清靜映入了眼簾中,之後他又到達瞭望蘇亭,1935年,鳳翔縣保安大隊賈宗誼在湖的西側創修瞭望蘇亭,以此來寄託鳳翔人民對蘇東坡的緬懷之情,1954年、1989年政府進行了重修,他在亭子裡點燃一支菸抽了起來,抽著煙想著往事他對蘇東坡的欽佩之情油然而生,蘇東坡在鳳翔只做了三年的籤書判官,但他為鳳翔人民所辦的好事不僅在當時還影響到了千秋萬代,抽完煙他走上了滄浪橋,滄浪橋位於內、外二湖的連線處,因內湖至外湖有五六米高的落差,每逢陰雨連綿,內湖水漲,溢向外湖,橋下水聲滄浪,形成瀑布,所以將此橋命名為滄浪橋,他穿過門洞一步一步爬到了東湖的最高處,最高處的亭子是一覽亭,站在這裡可以觀賞秦嶺山脈中的太白山,也可以看到整個雍城的全景,一覽亭初建於清道光二十五年,距今已經一百五十多年,為當時知府白維清所修。
走下一覽亭他來到了北魏城牆遺址的前面,北魏城牆已經不是一道斷壁殘垣的古城牆而是中華大地上的一根經絡,無數條經絡連線在一起組成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也形成了心中的血肉之牆,他在北魏城牆前站立許久拍下了一張照片,這張照片摺疊成許多方塊飛過流水,飛過小橋,飛過屋舍,飛進了家的港灣中……(完)完稿於:20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