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修蘭亭,詩書俱在,名垂青史;謝靈運伐山開徑,行吟澤畔,傳頌千古……所有這些,足以讓大唐才俊接踵而至,尋幽訪古,以開拓新的詩歌題材和文學境界。
唐代詩人之於浙東,不僅是佳山勝水的遊賞,而且是對魏晉風度與名士風尚的敬拜與追慕之旅。
不管是仕途的失意,還是精神的彷徨,都會在對前人足跡的踏尋和憑弔中,使心靈得到暫時的解脫、豐富和浸潤。
因此,我們說這是一條承載著詩意和精神求索的文化之路。
“所以,這個故事怎麼樣啊!”
“好,講的好啊!”
“再講個故事啊,沒有聽夠啊!”
“再講一個故事。” 魏王李泰說道。
魏王李泰繼續說道:“我再講一個故事啊!”
隋代末年,徽州府南郊有個李秀才,為人忠誠老實,苦讀詩書,其妻林氏也知書達理。
雖然家境貧寒,但夫妻二人勤儉持家,甘守清貧,奉公守法,從不逾矩。
這年五月端午,家家戶戶包粽子忙過節,李家無米,秀才只顧埋頭讀書,不聞不問。
林氏無奈,只好到塘邊割了一把菖蒲,用水浸了煮粥,聊表過節之意。
她一面勞作,一面開玩笑對丈夫吟了一首詩:
可憐薄命嫁貧夫,今日端陽一事無。
佳節莫教空過去,聊將清水煮菖蒲。
秀才一聽,心甚慚愧,書也讀不下去了,便出門去散散心。
正行之際,忽見兩個陌生青年鬼鬼祟祟鑽入一家牛棚,牽了牛就走。
秀才一見是偷牛賊,急忙攔阻。
小偷見事敗露,反扭住他大聲呼叫,誣他是偷牛賊。
這家主人是個橫行鄉里的土財主,一向欺負窮苦人,出來一看是李秀才,認為他家貧無志,出來偷牛。
不問青紅皂白,就扭送告官,還要兩個小偷一同去作證。
李秀才是個書呆子,有口難辯,糊里糊塗被關了起來。
有鄉親聞訊後立即趕到李家報信,將事情的前因後果告訴了林氏。
林氏急忙趕到縣衙擊鼓鳴冤。
縣官正在與師爺下棋,一聽有人鳴冤,立即升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