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既然從小鎮走出的莎士比亞沒有冒名,為什麼會出現本文前面提出的一些問題?我想這與那個時代英國強大的貴族統治所造成的普遍社會心態有關。王室和貴族可以欣賞戲劇,卻不可能尊重劇團中人,他們不能設想,這些“戲子”不僅能夠搬演、而且還能完整地創作出這樣的藝術精品。
莎士比亞當然明白環境的不公,偶有吐露,又遭嘲謔,於是他也就無話可說。今天的讀者早已熟知莎士比亞的內心世界,因此也充分理解他在那個環境裡無話可說的原因,也能猜測他為什麼正當盛年就回到了小鎮。
可以想像,莎士比亞回到小鎮的心態非常奇特。自己在倫敦的種種怨屈,都與出生於這麼一個小鎮有關,似乎只有小鎮最能體諒自己,但是,當自己真的決定在這裡度過餘生時,突然發現竟然比在倫敦更要無話可說。一顆已經翱翔過精神天宇的心靈很難找到交流物件,包括在自己家鄉。於是他也就不為難家鄉了,只讓鄉民知道最通俗意義上的他,不忍心把自己略為艱深的部分讓他們慌張。他已經非常鄉鎮化卻又與鄉民十分隔膜,這是必然的,因為鄉民最擁戴的一定是水平基本與他們相齊又稍稍高於他們的人,莎士比亞沒有本事把自己打扮成這樣,因此也就很快被他們淡忘。
一個偉人的寂寞,沒有比這更必然、更徹底了。
於是,今天一切熱愛莎士比亞的人都不難理解,他在這樣一個小鎮裡面對著幾雙木然的眼睛口述臨終遺囑,不會有一個字提到自己的著作。
我想,一個作家臨終時,他的著作大致會出現三個等級的狀態:
第一等級是著作早已深入人心,無須言說,人們只是唸誦他的名字;
中間等級是著作進入悼詞,進入輓聯,讓大家重新記起,一片唏噓;
最後等級是著作進入遺囑,讓子女們與財物一起承接。
當然這幾個等級也會互相交錯。
莎士比亞連第一等級也超越了。他知道戲劇演出是過程藝術,沒有奢望哪一部能深入人心,只把它們看作過眼煙雲。對於那些劇本,他像一切只從演出來看待戲劇生命的戲劇實踐家一樣,雖然內心珍愛,卻未曾想像它們的歷史命運,演過了也就過去了。何況在當時,社會對於演出背後的劇本,尚未建立著作權意識。
因此,我們便進一步理解,要他在記錄的遺囑前簽名,他卻輕輕搖頭。Shakespea
e,他知道這些字母連貫在一起的意思,因此不願最後一次,親筆寫在這頁沒有表述自己靈魂的紙張上。
這個樣子,確實很像個文盲。
同一個小鎮,同樣的文盲,他又回到了出生的狀態。
他覺得這個結尾很有戲劇性,可以謝幕了。
但是在我的想像中,他還是會再一次睜開眼睛,問身邊的親屬,今天是幾號。
回答是:四月二十三日。
他笑了,隨即閉上了眼睛,永遠不再睜開。
這個結尾比剛剛想的還要精彩。因為這正是他的生日。他在四月二十三日來到這個世界,又在四月二十三日離開,一天不差。這真是一個奇怪的日子。
也許,這是上帝給一位戲劇家的特殊恩惠,上帝也學會了編劇。
3
還需要說一說懷疑論者。
我走在斯特拉福小鎮的街道上想,怎麼能責怪這個小鎮在莎士比亞臨終前表現出來的漠然呢?它後來終究以數百年的熱鬧、忙碌和接待,否定了一切懷疑論者。
懷疑永遠是允許的,但同時也應該允許“反懷疑”。我們已經看到了懷疑論者內心的軌跡,因此也不妨對他們懷疑一番。
時至今日,他們那種嫌貧愛富、趨炎附勢地把女王、爵士、貴族硬說成是莎士比亞劇本真正創作者的可笑心態就不必再作剖析了,我剩下的最大懷疑是:他們有沒有研究和談論莎士比亞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