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一生活好了,以後天天都有白麵吃呢?人總要有夢想的嗎?實在壓不了白麵也可以壓莜麵,壓雜糧面啊。
雖然這東西大家不懂,不過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跟木匠折騰了一上午就做出來,想著午飯就拿來試試成效,不知是面太硬還是壓機的孔太細,亦或者壓機的底太薄。
第一次壓面,一整塊面就順暢的下去了,機器壞了,沈小棠只能親自上手,拿起菜刀在水翁上磨了兩下,一手拿著麵糰開始往鍋裡削麵,果然原始的才是最方便的。
大家拿著扎滿洞的小木片,尋找失敗的原因,等吃飯的時候也沒琢磨出來,不過面太好吃了,大家就跟打雞血一樣。
晚飯的時候,小棠手裡有了三個壓面機啊,壞了的壓面機經過改良,木製的壓機成了鐵的,要瞧出一塊滿是漏洞的鐵還是挺費勁的,好在成功了。
其他兩個壓機仍舊是木頭做的,只不過底子做的更厚了,她看著眾人期待的眼神,晚飯又做了麵條。
當晚她就帶著三個餄烙機子去找三叔一家了,從自己食肆借了兩個人過來。
關門歇業五天的面鋪子再次開業了,一下就圍了好些人,有了三臺餄烙機的加持,那速度是槓槓的。
面是昨晚上提前揉好的,五大盆,這樣賣完一盆就能空出盆來和麵,以前的最高售賣記錄也就是五盆,他們會根據人多少決定。
今天一早就熬好了一天要用的面臊子,足足熬了七八鍋,小棠直接將它們都放在空間裡,這樣溫度也不減,完美保持著剛出鍋的狀態,就是太多了,沒地方放了。
韓宗澤用椰子變了一口大桶,全都倒在桶裡了,分量還不少。
一切就緒,開門接客。
有了機器事半功倍,十二印的大鍋水一開,餄烙機架在灶臺上,一個人揪麵糰,一個踩在凳子上用力壓面。
細細的麵條順暢的下到鍋裡,如此反反覆覆,那沉到鍋裡的麵條隨著熱度起起伏伏,一會兒就爆開了。
一碗一碗的將麵條撈出,舀滷子,收錢。
有的客人站在原地吃完,有的則端著個盆一下買好幾碗端家裡給孩子們嘗新鮮,實在是這柿子的味道太好了,太合大夥的口味了。
沈小棠跑前跑後的忙了一整天,加了兩口鍋,事半功倍,別說盆裡的面就是店裡買的三袋面都賣完了,多少讓人有些於心不忍。
即便做了那麼多準備,還是忙的很,這還是有她空間加持,若是沒有這一層便利,還不知道要怎麼難呢。
她覺得機器革新了也不行,主要是有人等著嘴裡抱怨著,排了半天的隊了,讓她心裡不舒服。
她算了一下,照著要下去,大家肯定要累的要死,不如每天定額銷售,就做飯點午飯和晚飯這兩個時段,每個時段各一個半時辰也省得大家一天將時間花在排隊上。
每天直接待五百個客人,然後排隊預約,一天預約滿了可以預約到之後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