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了的話,往往就是少了這麼一層外衣,差別,那就太大了。
於是他們急匆匆地回到了益州,現在已經快秋天了,不快點解決這個問題,趕不上明年的盛典,那就太吃虧了。
在劉璋、東州士和益州本地勢力彼此都達成協議之後,益州的投誠,就很順理成章了。
得到益州的回覆之後,王易並沒有親率大軍進川--這種事情已經不需要他親自出馬了。
太史慈為主將,陸遜為參軍,率領十萬大軍入川。
隨軍的,還有數百名低階官佐與數萬新組建的武裝工作隊,他們會在短時間內,在益州建立起自己的統治。
與此同時,從揚州和荊州抽調的一部分高階官員,也會在益州擔任重要的職位,益州本地的官員,只有少部分留任,其他的都會在襄陽進行學習之後,分配到諸州去擔任官佐。
交叉使用是劉備部下的慣例,雖然現在低階官佐大部分都是徐州和揚州人,因為劉備以前的地盤就是這兩個州,培訓出來的低階官佐也都是這兩個州的,可是分散使用,也不用擔心什麼尾大不掉。
至於軍權,則是全部由太史慈帶去的將領掌控了,以揚州的將領為主,而益州本地的將領,諸如張任、嚴顏、李嚴、雷銅、吳蘭這些同樣到了荊州,接收 軍校的一段時間教育之後,才會分散在諸州擔任將領。
劉備現在的地盤,多少人才都消化得了。
因為是之前已經達成的協議,所以儘管劉備派兵過來的時候,動作雷厲風行,也損害了一些當地人的利益,可是也只有小風浪,沒有大的波折。
同時這十萬精兵的到來,對穩定益州當地人心,可是有著很大的幫助的。
益州雖然有數百萬之眾,軍隊加起來也有數十萬,但是都缺少磨練,少有戰爭,當年張魯以數萬人馬都能壓著他們打,可見戰力一般。
而太史慈率領這十萬人到了之後,至少蜀中不用一日三驚,時刻擔心曹操要從漢中打進來了。
畢竟益州已經安穩了不少年,雖然有一些波折,卻也鬧得不算大,蜀中的老百姓,只想安安穩穩地活下去。
而現在,劉備的大軍,給他們帶來了穩定,益州也就那麼穩定地進入了劉備的地盤之中。
襄陽。
襄陽的行宮,已經修建得差不多了--全部使用的最新的技術,鋼筋混凝土結構,加上大塊的磚石,基本上不用大木--這也是王易的提議,他當然清楚濫砍濫伐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在揚州和徐州,當地百姓已經習慣了冬天燒煤取暖,尤其是玻璃和新式房屋大量運用,棉花棉布的價格變得低廉開始普及之後,冬天砍伐木材取暖的情況已經基本上減少了,而這次修建襄陽的行宮,不用大木,也是為了給民間做好仿效。
行宮,還有將來的皇宮,都是用磚石結構,民間不管是富戶還是平民,都會跟著用的。
這種心態,古往今來都是有的。
而且磚石結構修起來更快,也更結實更安全。
一切都已經準備好了,就等著來年,劉備正式接受禪位,登基為帝。
對於這一點,前天子劉協,一點意見都沒有。
這位天子自從順利地離開許昌,來到襄陽之後,就算是成了離籠的鳥兒,整天和那些漢室宗親待在一起,比如高一輩的劉表,同輩的劉琦、劉基、劉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