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易會主動地自告奮勇來襄陽,除了在這裡可以更好地給荊州交州的將領們上課之外,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原因。
諸葛亮就在這嘎達呢。
來了荊州,不找諸葛亮,那不是白來了嗎、
更何況從現在的一系列事情看來,荊州會突然出兵,完全就是諸葛亮在背後搞事。
而且是表面上對劉備不利,實際上對劉備有大利的這種搞事。
給了劉備拿下整個荊州的理由,同時還在戰場上名正言順地消滅了荊州那些最頑固的軍頭的勢力,掀翻了蒯家、蔡家和黃家在荊州的力量,給了其他士族參與瓜分利益的機會,讓劉備入主荊州,變得更加的容易。
這一系列的做法,要說是誤打誤撞,王易還真不相信。
別人可能是誤打誤撞,諸葛亮會是誤打誤撞嗎?
會誤打誤撞,那就不是諸葛亮了。
這樣一個在後面默默做出了貢獻的人才,不請出來,就浪費了。
不過王易沒想好要怎麼用諸葛亮。
因為現在劉備治下,是不可能讓他獨攬大權的,而諸葛亮立下的這些功勞,又是不能公開言說的,劉備治下現在升遷什麼的,體制已經很嚴格了,選拔上來的沒有庸才。
所以為了尊重這種選拔的權威性,就算是劉備和王易,也不能隨便提拔什麼人起來,之前龐統固然是超級人才,也是先透過考核,然後在劉備的騾騎將軍府當幕僚,作用雖然很重要,然而官職卻是很低的,立下功勞之後才逐步的升遷。
所以就算把諸葛亮請出來了,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把他安排在一個至關重要的位置上,所以王易有些猶豫,不知道應該怎麼去請諸葛亮。
萬一把這麼個大才惹急了,跑去幫助曹操--雖然王易現在也不怎麼怕,可是那樣就太讓他覺得後悔了。
劉備手下現在熟悉諸葛亮的人不少,徐庶和龐統就是這樣的人,王易和他們也很熟悉,不過王易並不打算帶他們去見諸葛亮,畢竟有些話,未必是有熟人在旁邊才能說的。
所以王易還是打算去見一見諸葛亮,三顧茅廬不知道還會不會有,不過王易怎麼也打算去見一見諸葛亮,問一下他是怎麼想的。
歷史上三顧茅廬是不是真的,誰都不清楚,有史書記載不但不是劉備主動去找諸葛亮三次,反而是諸葛亮自己跑去找劉備三次,聊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劉備的讚賞之後才出仕……
於是乎,挑了一個天氣還不錯的日子,王易就帶著人,出發前往諸葛亮所在的隆中了。
他並沒有讓什麼大將隨行,只是帶了數十名護衛,這些親兵護衛都是跟著他在沙場上殺出來的,人人都是精通各種武器的好手,還人手兩具連弩,就算是遭到大部隊的進攻,以王易身邊這些人的實力,也能夠抵擋不短的時間。
就別說王易本人也是天下無雙地猛將了,刺殺什麼的,他還真不怕。
一路無話的到了隆中,王易問到了諸葛亮的所在之後,就見到了一個小童。
“麻煩告知你家主人,就說王易來見諸葛先生。”
童子並沒有說什麼先生不在家之類的屁話,而是點了點頭,就轉身回草廬告知了一聲,接著就大開中門,請王易進去。
王易讓自己的護衛們在外等候,自己就進了草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