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馬鏡和馬蹄鐵,就算是草原上的雄主,也不過就是暫時壓制住其他部落罷了,其他部落畏懼他的力量,暫時會當他的部下,卻也不會為他賣命。
而在這樣的雄主死掉之後,原本統一的草原政權,就會分裂。
匈奴分成了南匈奴和北匈奴。
鮮卑也分成了三部鮮卑。
把這兩樣東西製造出來,絕對是有害無利。
就在馬蹄鐵和馬鏡被髮明出來之後,遊牧民族,就開始擁有了一統中原的能力,甚至發展出蒙古這樣可怕的國家,幾乎統一了整個亞歐大陸。
所以現在王易絕對不會去造,再說了,如果有人造出來了,以王易麾下的工業基礎,要大量仿製自然會更容易。
要造,也是等到王易有能力去控制大草原之後,才行。
這種話王易當然不會對其他人說,他大量的引進蒙古馬,不是為了作戰,而的是為了民生。
牛耕田,其實更適合在南方水田裡,那種泥濘之中,牛寬大的牛蹄,能夠讓它站得更穩,走得更快。
可是在北方的平原之上,馬耕田的效率就比牛要高多了,你看一下牛走得多慢就知道了,而且牛一天要花很多的時間吃草和反芻,一旦農忙的時候,就容易耽誤事。
馬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了,當然馬比牛貴的地方就是馬不能光吃草,還要吃細料,不過對糧食豐裕的徐州揚州來說,這倒不是什麼問題。
這些蒙古馬,大部分是用在民生上的,徐州用馬耕田,就能節省耕牛送去揚州用在那裡的水田裡,揚州的土大部分還是生土,需要引水灌溉,水田當然更容易讓土地變得容易耕種一些,那麼揚州對耕牛的需求,就會更大。
除此之外,蒙古馬地會用在運輸上。
隨著橡膠樹的成熟和可以收取橡膠,徐州的馬車車輪都已經蒙上了橡膠,配合已經修繕好的地面,能運送得更快,在這樣的情況下,當然需要大量的挽馬,吃苦耐勞的蒙古馬,當然就是首選,當然騾子啊驢什麼的,也都很不錯。
正是因為都不是戰馬,所以袁紹和曹操,對這方面都看管得不是很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