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69章不造 (1 / 2)

瞭解了王易的做法之後,趙雲暫時被說服了,雖然對是不是真的能夠對抗騎兵還有所疑慮,可是既然王易已經瞭解到這一點,都沒有特別的反應,說明他還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上級這種明顯有自己謀劃的地方,趙雲是不會輕易地提建議的,他素來謹慎,自然知道自己初來乍到,如果談得太深入,未必是好事。

不過王易倒不在乎這一點,實際上透過一些馬販子,徐州也收購了一些馬匹,不過基本上是以矮小有耐力的蒙古馬為主,這些馬匹收購量還很大,不過不管是袁紹還是曹操,都對此沒有什麼影響,反正這些商販都要交稅的,對他們來說也是好事。

這些蒙古馬在戰場上能用嗎?

王易倒不是打算和一些穿越者一樣,用馬蹄鐵馬鏡這種大殺器,然後訓練出後世蒙古精騎那種另類的騎兵,畢竟那種戰術也是有一定侷限性的,忽略蒙古人攻城和破壞上的天賦,片面強調蒙古騎兵那種邊跑邊打的戰法優勢,顯然不足取。

蒙古騎兵裡,往往重騎兵的比例能達到百分之四十,擁有接近一半重騎兵的隊伍,是靠逃跑戰術來不斷獲勝的?怎麼可能。

紀律嚴明、堅韌耐勞,加上優秀的武器裝備,才是蒙古騎兵橫掃歐洲的關鍵,蒙古騎兵的武器水準和防護能力,以及機動能力,再加上龐大的僕從軍作為炮灰,以數量的優勢,對歐洲騎兵完成了全方位的壓制,才是他們橫掃歐洲的關鍵。

事實上橫掃了歐洲的蒙古,對南宋的時候,一直都打得很吃力,在南方那種水網縱橫的地方,加上南宋的軍械水準極高,所以打了幾十年,蒙古都很難征服南宋,如果不是南宋末年,賈似道為改革弊政,強行推行公田法得罪大地主,推行科舉搜檢得罪文官,推行打演算法得罪武將,導致南宋內部出現強烈的動盪的話,蒙古真未必有可能滅掉南宋。

而南宋滅亡之後,真正統治中國大地的,反而不是蒙古高官,而是漢族大地主--蒙古人是包稅的,一塊地方你一年交多少稅上來,就行了,別的不管,這對於中間層的漢族官員地主來說可是大好事兒,所以以至於在朱元璋驅逐蒙古人出中原,成立大明之後,不知道多少元朝的漢族遺老,哭著喊著懷念大元,懷念那個名義上被人統治,實際上他們卻當土皇帝的好日子。

對蒙古騎兵的戰鬥方式,王易是研究過的,他得出的結論就是,蒙古騎兵的那種戰法,確實有用,可是對於王易和現在的大漢來說,卻不是好事兒。

馬蹄鐵、馬鏡,技術含量太低,學起來太容易,卻能夠極大地增加遊牧民族的作戰能力。

這兩樣東西發明之前,遊牧民族對中原的騷擾,真的就是疥癬之疾,有些麻煩,但是真的動搖不了根本。

漢高祖之時,匈奴極盛,那又如何?也不過是白登之圍罷了,而等漢朝休養生息兩代人之後,立馬就是封狼居胥,橫掃大漠!

當時就算冒頓單于沒有中計而把漢高祖放走,就算把漢高祖抓住甚至是殺了,又能如何呢?他們還是沒有能力進入到關內,哪怕是呂后當時立劉盈為皇帝,關內都可以齊心協力地將匈奴攔在長城之外的地方。

東漢的鮮卑,在檀石槐崛起,一統大漠之後,總是侵襲九邊,可是也就是侵襲罷了,等到檀石槐一死,鮮卑馬上就四分五裂。

沒有這樣的技術,就無法組建強大的可以深入中原劫掠的騎兵部隊,就算一時強盛起來,也會很快的分裂。

而有了馬鏡和馬蹄鐵之後,他們計程車兵輕而易舉地就變得更加的強壯,騎術更加的出色,馬匹能夠馳騁更遠的地方,讓廣闊的草原,真正地能夠連成一片,而不是各自為政。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