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田兵本來是和官府合作,官府出種子和農具耕牛,屯田兵耕種,產出五五分賬,這其實已經算是很重的稅賦了,當然對於屯田兵們來說,在亂世,哪怕是這樣的稅賦,也算是相當不錯了,畢竟他們都是已經失去了生產資料的可憐人。
而現在,劉備宣佈,如果屯田兵一戶的未成年孩子達到三個,那麼就減租一成,如果達到五個,那就減租兩成--有本事你有十個未成年的孩子,那麼你的租子,就和普通自耕農一樣,只有兩成,同時田地歸你!
當然,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屯田軍戶,還是不多的。
這一兩年就要有十個孩子,總不能一胎十寶 ……
這樣的政策,暫時來說,不會有什麼影響,不過長遠看來,必定會刺激到治下民眾的生育率,以劉備現在治下民眾的基數,其實已經很可怕了。
劉備在徐州的時候,治下差不多就是兩百萬人口。
拿下淮南之後,治下人口暴漲到了五百萬--要不是袁術在淮南糟蹋了不少地方,淮南人口還真不止三百萬。
而丹陽北、吳郡和會稽北拿下之後,劉備治下的人口,差不多已經接近八百萬了,同時幾乎每天,都有民眾從廬江、會稽南這些地方投奔過來。
不投奔不行啊,淮南、丹陽、吳郡這些地方的改變,在這幾個月裡,可謂是日新月異,糧食堆積如山,雖然只是糧食罷了,可是在亂世,糧食就是最吸引人的東西啊!
去劉備那裡耕作,比留在廬江這些地方,可要舒服多了啊。
而劉備扼守各地的將領,對這些流民那是來者不拒,來了就發糧食當路費,然後就有各地官府將人領走--現在只愁人不夠,不愁沒有土地。
再說就算沒有土地了,也可以向南開拓--砍掉那些密林,然後將草木燒成灰撒在地裡,引來水源灌溉,過上一兩年,原本的荒地,也就變成肥田了。
在此期間,糧食可以由官府來供應,反正劉備手裡現在就不缺糧食,糧食也不是能夠一直儲存下去的,不消耗掉,過上一兩年,也就黴變了。
各地都有大將鎮守,開發什麼的,也都進行得井井有條,王易當然就沒有在吳郡這些地方繼續待著了,徐州那裡,有老爹和張飛守著,還有劉曄幫著參贊軍機,王易只需要好好的經略他的江東,就可以了。
所以王易回的地方不是別的地兒,而是淮南,壽春。
然後吳夫人、孫尚香、孫匡、孫朗,也就都跟著來了。
王易在壽春安排了一間好的府邸,讓她們住了進去,當然生活什麼的,都安排得好好的,自然不會讓她們覺得有什麼不適應的。
也許正是因為這樣,在住了幾天之後,原本一直在生悶氣的孫尚香,就開始覺得閒極無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