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孫乾先學習基本筆法,然後教給那幾十個有基礎的。
那些老師學會之後,就可以分頭教給那些孩子們。
王易不覺得他們學不會,三百千這種蒙學教材,是經過中國古代上千年檢驗的,是最快地讓孩子們學會基本常用字的讀本。
而簡化字也比隸書要容易學得多。
這些人,就是文化的種子。
現在看起來很弱小,很可笑,可是當這種簡化字推廣開來之後,當萬萬的民眾都開始識字之後,士族對知識的壟斷,還能保持多久?
而這樣做一開始,是不會引起士族的警惕的,簡化字而已,學了,能不能看懂古籍都不知道,看不看得懂經典也不知道,學了又能有什麼用呢?
這年頭,書籍可是很難得到的,雖然蔡倫造紙,可是紙張依舊質量很差,書寫不便,也不易儲存,所以還是以竹簡為主,藏書是很難獲得的,只有那些大族,才能夠擁有足夠多的藏書,來讓家中子弟觀看。
很多東西,無非就是個資訊不順暢的問題,比如那些經典的戰爭,一些作戰的手段,現代人看來沒什麼出奇的,可是在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時候,你先想到了,就能夠讓人吃上大虧!
而很多事情,是沒法憑空去想的,然而只要說穿了,就不值得一提。
一個人的智慧,憑空又能夠積累多少知識呢?可是如果前人將知識留下來,後人學習起來,就更快,就更加地能夠在前人的基礎上,走得更遠,知道得。
這就是傳承的力量。
簡化字是帶不來這種傳承的,所以不會引起士族太大的警惕。
而等王易的實力壯大了,對士族的依賴減少的時候,他就能夠更好地推行自己想要推行的東西。
溫水煮青蛙,悶聲發大財。
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把自己人弄得多多的,把敵人弄得少少的,這才能夠更好的勝利。
王易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他不打算中二的衝著全天下喊什麼”士族就是阻礙國家進步的根本!”之類的話,從而把自己放在天下士族的對立面。
現在天下百分之九十的財富和文化,還是集中在士族手裡啊!
你這樣和他們去對抗,是不是找死?
何必呢……
還是慢慢來吧。
徐庶和孫乾,則是陷入了這幾本書中去。
以他們的智商,當然知道這是文化推廣的最簡單的方法。
雖然現在只是三百千,學了也就是知道一些基礎的知識,可是如果簡化字推開,把那些典籍和有用的知識都以簡化字的方式體現出來,再配合比較便捷的文字儲存的東西的話,那整個天下的文化學習的方式,都會有著天翻地覆的變化了!
一個可能就學過一千來個簡化字的,他就有能力在鄉間,在村子裡,教授本地的小孩,讓他們認識一些字。
認識字有文化之後,這些孩子,就會有一些產生要出去看看的念頭。
他們也許會遊學,也許會四處看看,整個大漢的基層,都會變得比以前更加的有活力。
當然,現在是亂世,可是那些念過書,認識幾個字的孩子們,在長大之後,不管是屯田,還是進入軍中,或者去當一些低階的官吏,他們都會比別的人更出色一些,因為他們念過書,認識字,哪怕是簡體字,他們也能夠比其他人更快的瞭解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