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師範又道:“你再離開,轉而南下江寧,瞭解楚瑜的情況,老二有心依附楚瑜。”
王師誨點頭,說道:“我明白二兄的心思,依附楚瑜,求安的左右逢源,只是我們沒有楚瑜需要的籌碼。”
王師範點頭,抬手揮擺,王師誨轉身離開了。
王師範獨自一人,謹慎斟酌登州和青州,能否聽用的官員。
次日,王師範使出心腹家人,去往登州尋見州衙司功參軍。
又次日,王師誨偷偷離開,再次去見韋扶風。
.....
青州,李振坐鎮州衙,日夜謹慎防範,懷柔的梳理青州統治。
李振的官職淄青節度留後,非是名正言順的節度使,只是臨時管理青州。
李振的心態保命第一,傾向安生的熬過一段時期,故此沒有經營勢力的私心,當然也是顧慮朱溫的猜忌。
這一日,登州送來緊急公文,渤海國一位王子出使,朝賀大唐新帝,請李振做主批覆怎麼對待。
李振意外,他是長安人,聽說過渤海國朝貢大唐,但對於渤海國的情況陌生。
李振喚來州衙六曹判司。
官員們對於渤海國現狀瞭解很少,只知道隔海的遼東半島,渤海國駐軍佔據。
李振舉棋不定的為難。
梁王朱溫正在進行改朝換代,渤海國朝賀大唐新帝,屬於不合時宜的添亂。
但是,打發走渤海國的來使,有可能交惡渤海國,輕則斷交,重則引發兵戎相見。
李振若有所思。
司兵參軍瞄一眼,恭敬起禮:“大人,藩國朝賀由來已久,並非大唐獨有,渤海國都距離遙遠,打發回去生了怨艾,或許影響後世朝賀。”
李振聽了恍然,梁王改朝換代做皇帝,新朝需要藩國的朝賀認可。
李振望著司兵參軍,點頭的嘉許,原本過段時日換掉這個司兵參軍,既然知趣的討好,那就不用麻煩了。
李振回覆登州,使人護送渤海國使者來到青州,又公文送去汴梁,言辭謹慎道明利弊,請梁王決斷。
不日,渤海國使者一行十一人抵達青州。
李振當成客人接待,一見面愣怔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