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前的武關道,經歷過一次大規模修整,但歷經了多年戰亂,武關道又變的坑窪難行。
武關道,是為大唐朝廷的一條貢賦命脈,大唐朝廷依賴江淮和東南地域的供養。
自從安史之亂髮生,大唐統治盛極而衰,叛亂不斷,每一次大規模的戰亂,都會阻斷中原地域的大運河水道運輸。
於是,武關道成為了不可或缺的貢賦命脈。
朝廷的命令,地方的貢賦,不得不取道漢水,貢賦經過大江,轉入支流漢水運輸到上津縣,轉陸地沿著武關道運輸到長安。
漢水下游流域,包括金州,古稱上庸。
上庸地域是戰爭頻繁之地,戰國時,秦楚爭霸,武關是兩國必爭的軍事咽喉。
三國時期,關羽兵敗上庸地域,導致了蜀國大弱。
一路走,韋扶風始終保持警惕,路途流民不斷,偶爾遇上官兵走過盤問。
韋扶風報家門,官兵聽了就離開,但很多的流民,被官兵殘暴的洗劫毆打。
韋扶風自身難保,當然不會多事。
他心知官兵能夠放過他,是因為華商節度使韓建,不願與長安大族走向對立,所以約束兵將不得妄為。
走了三天,一路也算順利,走過秦嶺一段的終南山,透過藍田關,進入京兆府治下的藍田縣。
為了節省積蓄,韋扶風沒有去往縣城休息,依然露宿在外。
晨曦,三人吃過乾糧,啟程向西,直奔長安城正南的子午道所在,馬車緩慢,一路風餐露宿,不日抵達子午鎮。
韋扶風尋當地人使小錢打聽,知道子午道被朝廷軍管,通行需要付出很多的過路錢。
不過子午道今非昔比,年前被山南西道節度使大力整修,能夠讓窄車透過。
去往西川成都的路途遙遠,韋扶風的積蓄吃飯都勉強,子午道走不了,於是三人繼續西行,去往褒斜道入口所在的眉縣。
西行途中,老馮偶爾敘說地理和事件掌故,一路風塵僕僕的走入了鳳翔府治下。
鳳翔府位於京兆府西方,是大唐朝廷抵禦吐蕃的重鎮,置立鳳翔節度使鎮守。
雖然辛苦,韋扶風忽而起了緬懷之心,想去出生地扶風縣看一下。
老馮不反對,車裡的碧衣女一直是沉默寡言,韋扶風問一句,碧衣女默然點頭。
於是,韋扶風興致盎然的打道扶風縣。
扶風縣位於渭水河畔,對於扶風縣的景物,韋扶風記得模糊,印象中最深的是一座寺廟,名為法門寺。
小的時候,韋扶風常被帶去法門寺拜佛,親人們的虔誠肅穆,讓他的心靈打上了不敢造次烙印,所以記憶深刻。
法門寺距離長安二百里,佛寺始建於東漢明帝十一年,法門寺因佛骨舍利而置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