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軍數路大軍一路殺到邊界之後。並沒有馬上停止前進,蔡遠的西路兵馬,把緊鄰南甸的孟拱和威遠營、江頭城直接派兵佔據了。
這一帶過去在元朝和明初之時,也曾是中原王朝設立的土司。不過後來也被緬甸佔了。蔡遠兵馬一到邊境,二話不說就趕著叛軍出界,然後後面追擊,順帶著把這三地給佔了,這塊大金沙江上游和摩勒江的的數百里河谷三角洲地帶,便又都樹起了大漢的旗幟。
佔據著孟定府的秦良玉也沒客氣。她的中路軍和蔡遠的西路軍沒什麼區別,一樣趕著叛軍從孟定出界,然後她派兵緊隨著一直把叛軍趕到緬甸境內數百里。
秦良玉毫不客氣的把曾經是中原王朝土司的木邦和方圓百里,直接出兵佔了。
劉僑的中路軍也很直接,他兵出孟艮小八百給佔了。
這片地區,屬於八百大甸的一部份,在明洪武二十四年,由八百等處宣慰使司改為八百大甸宣慰使司,在嘉靖年間,被緬甸奪取。
其實這些地區,明初之時,都屬於明朝設立的三司六宣。
洪武時,在雲南承宣布政使司下除了正式的府州,還設有南甸、幹崖、麓川平緬三個宣撫司,及木邦、孟養、緬甸、八百大甸、車裡、寮國六個宣慰司。
永樂年間又設有底兀剌、大古刺、底馬撒三個宣慰司,永樂以後,底兀剌、大古刺、底馬撒三個宣慰司因路途遙遠,明廷鞭長莫及,逐漸脫離了與明朝的臣屬關係。麓川平緬宣撫司的故地在正統十一年改置為隴川宣撫司,這樣就形成了“三宣六慰”及其下轄的長官司等。
這三宣六慰,在後世之時,大部份都已經不再歸屬於中國。
但在明初之時,這三司六慰和雲南的其它土司都差不多,其長官都由當地部族首領世襲,內部自治,但經濟上要承擔朝廷的徵役差發和貢賦,土兵也要接受朝廷或上級的調遣。
因為地理位置的不同,這些土司分為沿邊和外地兩種,雖然明朝對他們的統治方式和控制程度不同,但它們都是明朝疆域的一部份。
不過在嘉靖年間舉起的緬甸東籲王朝的建立,開始逐步統一緬甸,並不斷的進攻明朝所屬的土司。
到嘉靖末年,緬甸吞併了八百大甸、寮國和車裡三個宣慰司。
萬曆初,又攻佔了木邦、蠻莫、隴川、孟養等司,“六慰”全部落入緬甸之手。明朝出兵反擊,收復了部分失地,並加強了邊區的防守。但“六慰”中除車裡外都已為緬甸所有,明朝僅保住了“三宣”。
六慰的丟失,既有緬甸東籲王朝的興起,而明嘉靖時又開始衰弱,朝廷對於西南之地鞭長莫及,等等原因加起來,導致了六慰丟失,僅保住了三司。
但是當年,圍繞著三宣六慰,大明和緬甸以及西南土司之間的戰爭卻極為激烈,也持續多年。
當時的三宣六慰土司還是心向大明的,積極抵抗緬甸的進攻,但奈何大明雖也派了援兵,可此時的大明早不復明初之時,衛所馳廢,朝廷財政不足,難以支援西南的全面戰爭,最終丟失了大片的土地。
神聖大漢帝國是代明而立,大漢也是繼明之後的中原正統,因此大漢自然也就繼承了明帝國的所有的疆土。
明朝在東北關外喪失在女真和蒙古人手裡的領地,大漢已經一一收回。
現在西南的這些在嘉靖萬曆時丟失的領地,劉鈞自然也要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