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正因為銅錢價高,因此總有人把銅錢收集後熔鑄成銅器出售,然後得數倍之利。這結果就是,唐宋之時,天下一直錢緊。比如後世說到唐朝貞觀之時,總說貞觀富足,鬥米不過兩三錢。
實際上這不是富足,貞觀之時,剛經歷隋末亂世,天下人口減員嚴重,經濟崩潰。當時鬥米兩錢,不是富足,而是出現嚴重的錢荒。錢荒時,銅錢的購買力升高,商品價格不斷下降,經濟發展受阻。
有唐一代,錢荒一直困擾著唐朝,唐朝甚至不得不錢帛兼行,甚至糧食和布匹也經常做為實物貨幣。朝廷甚至規定,禁止錢出界,十貫以上一律用帛不用銅錢。
宋代商品經濟繁榮,可同樣受因於錢荒,最後不得不出現短陌支付,以及四川的鐵錢以及最終的交子問世。
宋代時的銅錢流通總量,據說是兩億五千六百貫。一文錢一枚,一貫千枚,這意味著高達兩千五百六十億枚銅錢之多。
陸維章面對皇帝的提問,給出答案。
“據銀行估算,目前天下貨幣流通總理大約為十八億元。其中銀元、銀錠、銅錢以及銀元券相加而得,新鑄銀元及輔幣三億元,銀錠大約十億元,制錢一億元,銀元券四億。”
劉鈞搖了搖頭,十八億的貨幣流通總量,嚴重不足。這會嚴重影響經濟的發展,如果錢緊,那對商品發展傷害是很大的。
在後世之時,國內的貨幣流通量能達到幾萬億之多。
好在現在朝廷還有銀元券,要不然,光憑著銀兩和銅錢,根本支撐不住現在的經濟發展。
如今朝廷發行的這些銀元券,並不是簡單的印出來然後就能當錢花。實際上,這些銀元券是銀行吸收存款後,將銀子存入銀庫中,然後兌換出相應的銀元券,再拿出去放貸。
那些銀庫裡的存款銀子,和放出去的貸款銀元券,是不能有太大的相差的,畢竟,那些做為準備金的銀子,其實是儲戶的銀子。而儲戶隨時可能來取出銀子,甚至其它的百姓也可能會拿著銀元券來兌換銀子,一旦銀元券超發,就會引發嚴重的後果。
說到底,想印鈔,還是得有準備金。如果朝廷自己沒有錢,就胡亂印鈔。那後果就相當嚴重。現在朝廷因為有比較龐大的稅收,做為印鈔的準備金,倒是能穩住銀元券的信用。
銀元券流通出去,再透過稅收收回來。
“還要加大一些吸收白銀入庫的力度。鑄造更多的銀幣流通,朝廷得掌握更多的白銀。得讓百姓把銀子都拿出來流通。”
白銀就是銀元券的準備金,沒有白銀做準備金,銀元券就是無法支付沒有信用的廢紙,一旦銀元券信用破產。那打擊才是真正的巨大的。現在朝廷發行了四億銀元券,已經很多了。
再多發行,就會有些危險了。
可說到底,現在大漢的貨幣,還是以銀本位為主,兼有銅錢的銀銅複合體系,銀元券,不過是能兌換銀元的憑證,而不是真正的信用貨幣。
“陛下,眼下還有一個問題。我們的輔幣目前有些混亂,銀幣有角有分,可銅錢卻只有一種,一枚銅元相當於半分銀元,價值較高,難以支付小額交易。百姓平常交易中,只能使用各種舊式銅製錢,十分不便。”
如今的米價大約是兩到三塊一擔,一擔一百斤,因此一斤米價值兩到三分銀。考慮到現在漢朝初立。各地還有戰事未平,而且連年天災戰亂後,糧食產量大減,導致了糧價升高。但其它的物價雖也有上漲,不過沒漲這麼多。
總的來說,兩塊銀元合一兩銀子,此時一塊銀元大約相當於後世二百人民幣左右。
一枚銅元當半分銀元,則大略相當於兩塊錢。
貨幣最小單位兩塊錢,這肯定不太合理。總不能買個饅頭,還把一個銅元從中剪開來支付。
一枚銅元當半分銀子,而半分銀子,可以買一斤上好大米,買好多個饅頭。如果百姓喝碗豆漿買個饅頭,那就會出現不好支付的情況。總不能把一塊銅元剪開來用,因此到現在,百姓只得紛紛又用上了各式舊制錢。
許多不法奸商,趁機又開始製造假劣銅錢,這既不便於百姓生活交易,也不利於國家。
“陛下,我提議以後銀銅輔幣各設四種面額,銀幣一元以外,另設五角、兩角、一角、半形四種面值,而銅元也設四種面值,分為兩分、一分、半分、一文。這樣既方便鑄造,同時增加了銅幣面值種類,也利於百姓使用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