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隊裡的旗手們高高舉起戰旗。
“九頭鳥,衝鋒!”
張國柱揮刀下令。
騎兵們開始策動馬匹,緩緩奔跑起來。
在這些騎兵們的兩翼,則是兩個迅速調整過來的炮兵陣地,他們已經把火炮調整了方向,將炮口對準了北面。
準噶爾人也吹響了號角。
他們策馬賓士而來,只是與漢軍騎兵排著整齊而又密集的騎兵陣列衝鋒不同,他們卻是自由的衝鋒,四散賓士,如同是野馬奔騰。
“保持陣型,控制速度!”
漢軍騎兵的連長們不時的呼喝下令,與準噶爾人一旦發起衝鋒,就全力賓士不同。漢軍騎兵的連長們卻一直在下令要求連隊保持陣型,控制速度。
他們從始至終一直在保持著小跑的速度,在這個速度下,連隊也始終保持著嚴密和整齊。
準噶爾騎兵如決堤的洪水般奔騰,可漢軍騎兵卻如同是一堵堵牆在移動著。
張國棟沒有參與衝鋒,他身為先鋒大將,統領著這一萬五千騎兵,並不被允許直接參與衝鋒。他站在炮兵陣地上,身後是全軍唯一的一支預備隊。
兩軍越來越近,張國棟臉上卻漸漸露出了笑容。
“可以開炮了,我們贏了。”
一門門騎炮轟鳴,炮彈呼嘯著飛過漢軍騎兵的頭頂,然後落入準噶爾騎兵衝鋒的叢集中,一發接一發的炮彈,讓衝鋒的準噶爾騎兵備受干擾,傷亡不小。
而漢軍騎兵卻一直保持著陣型,有條不紊不急不緩的衝鋒。
不過火炮數量有限,雖然炮火能支援掩護漢軍騎兵衝鋒,能干擾打亂些準噶爾人的衝鋒,但畢竟數量有限。
給張國棟極大自信的還是漢軍騎兵們到現在都還保持了他們的陣形,依然排著密集的陣型。
這就是張國棟的自信來源,也是漢軍騎兵到現在還保留部份盔甲的原因所在,漢軍騎兵的一套核心戰術,叢集列陣衝鋒。
這個戰術不追求速度,而是講究陣型。始終如一堵銅牆鐵壁一樣的移動,他們在衝鋒時也不用槍,而是用騎兵刀。
保持著慢跑的速度,以及密集整齊的陣列,撞上去,幾個砍一個。衝過去後,再重新整理陣型,調頭又碾壓一遍。
這種戰術,需要胸甲等一些護甲,使得他們面對敵軍騎兵的騎射時多些防禦。
同時,這種戰術,需要的還是極優的訓練。若沒有充足的訓練,默契的配合,想讓騎兵排著整齊而又密集的陣型衝鋒,並一直在戰場上保持著,這其實比起一窩蜂似的衝鋒更難。
這種戰術的核心思想也很簡單,就是發揮陣列的優勢。就如同普通的散兵,肯定打不過步兵方陣一樣,因為陣列不是簡單的一加一,它不是加法而是乘法,帶來的效能更大。
在這樣的戰術下,漢軍騎兵將領們甚至要求在衝鋒時,禁止使用火槍。因為在衝鋒時使用火槍,會打散和妨礙騎兵的陣列整齊。
只要一直保持著一個整齊的陣列,才能一遍遍的殺進殺出。
這種戰術,也是進入火槍時代後,世界上許多軍事強國採取過的騎兵戰術革新。後世的經驗告訴過劉鈞,這種騎兵叢集衝鋒,遠比傳統的騎兵自由衝鋒戰術威力更大,因此他在軍中全力支援這種騎兵戰術,並提供配套的裝備支援。
張國棟看著帝國騎兵在戰場的壓力下,還一直保持著標準的陣型,已經知道這場戰鬥自己贏了。加上漢軍有火炮配合騎兵進攻,在不斷的用炮火將本來就很散的準噶爾騎兵打的更散,帝國的騎兵戰陣就更加厲害了。
兩軍終於接近。
張國棟舉著千里鏡仔細觀看著,他心裡也十分緊張,最關鍵的時候到了。不管之前帝國騎兵們的陣型保持的如何完整,可如果他們在接敵後不能再繼續保持,那一切就沒有意義了。沒有了陣型,一萬多帝國騎兵是打不過五萬準噶爾騎兵的。